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25 10:43:18瀏覽36|回應0|推薦0 | |
以下刊登在《任林》基金會期刊上 我並不是要談「大家都不一樣,不要比較」這樣的主題,而是我從許多來談者身上學到一個很珍貴的東西,那就是「被比較的內在,都連結著一個掙扎著想靠自己呼吸的生命力」,這是我最觸動的部分。
如果人可以是一個立體圖,表面上大家都在競爭,成就、家庭、金錢,有些人努力奮鬥,有些人得到榮耀,在這些競爭底下,每個人都有著相同和不同的心思,輸了怎麼辦?會被喜歡嗎?我是最好的嗎?不夠好怎麼辦?憑什麼那個人比我優秀?連家人都看不起了何必努力?每次看到對方有好成績,我就很忌妒?我根本做不到。我們的價值,好像一直在跟他人、環境擦撞,彷彿我們不認得自己是誰,而需要透過一個環境做出比較值,對應出我們的位置,如果我們高一點,好像安心些,如果低了,就代表不夠好,我們的目標設定,就是超過這個標準。可惜的是,我們很少被教會問一個問題:你在做這件事情的當下感覺怎麼樣?
「你在做這件事情的當下感覺怎麼樣」
這陣子我刻意的練習這個問句,每當我投入做某一件事情,過去我問自己,此刻我怎麼了,從這裡我開啟對自己的覺察和好奇,最近我刻意問自己,正在寫文章的我感覺如何?看報告的我感覺如何?申請資料或運動當下的我感覺如何?每當我這樣問自己,我就更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收攝回到內在,並且專注在「我」與「所做的事情」上,當就只有我和我正在做的事情,我感覺到一種寧靜與合一,甚至有一份享受和清明在當中。
舉一個例子,當你在想一個方案,腦海中閃過很多點子,同時加入其他人會不會想到、其他人怎麼做、我這樣好不好、會不會不被接受、誰上次做的真好,當你覺察你的呼吸和身體,你會發現呼吸是淺的、身體是緊的,當這樣的狀態出現,創意很難出現,你需要放鬆,動一動、找人討論,激發靈感。
如果此刻你問「正在想方案的我感覺如何」,你可能會感覺到你自己的用心、卡住的感覺、認真的感覺、投入、寫下來的感覺、煩躁生氣或順暢,此刻會有一種如同「心流」的感覺發生,就是你與你自己投入其中的過程,前一秒的你和後一秒的你在成長、掙扎、呼吸、擴張、想克服、想超越,你正在生命的流裡變化著,這是你當下的感覺,也是你全然與自己同在的片刻。
一旦你一次又一次的經驗這個感受,你會懂什麼是你自己的頻率、你的狀態、你的感覺,你會知道這跟「比較」而來的好或不好,是非常不同的內在狀態,你自然能夠明白,「每個人都不一樣,無法比較」是一個事實的陳述,而不是一個座右銘。
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夠好的父母、親戚之間誰的小孩更好、小孩之間誰表現得更優秀,處處都在提醒我們,生活是一個競賽場,比較是一種求生之道,最後,只有相對比較優秀的那一群人,可以過得比較安心與自在。然而,如果你問一些優秀人士,你們放鬆嗎?睡得好嗎?最後會發現,身心壓力與緊繃跟優秀不優秀無關,身心壓力和緊繃就是我們社會的氛圍。
當我們想真正的擺脫一些緊繃,注意力從外在轉回內在,從比較中抽離,與自己的當下連結,並品嚐當下的滋味,這是一種去掉糾纏、淨化、獨立的過程,對許多害怕別人眼光的人來說,特別有感,因為你會逐漸地找到你自己,感覺到你自己的速度和律動,對於在成長的小孩來說,當他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感、心裡感,他對自己的掌握和駕馭會提高,他比較能清楚的辨識出自己要不要、想不想、下一步要什麼,孩子的目標,自然能放在自己身上,不是一值看著別人要跟別人一樣。
被比較的內在,都連結著一個掙扎著想靠自己呼吸的生命力,擺脫「比較」的方法,不是變得更好,而是直接擺脫「比較」,進入「體驗」中的自己,做晚餐的你當下感覺如何?在看明天報告的內容的你感覺如何?正在創作的你感覺如何?跳舞的當下你感覺如何?當你發現了專注於當下的自己,有著一份投入與寧靜,你會欣賞與欣慰,接著,你便可以問自己「下一步你想要再投入什麼?」2024年,你想要投入什麼?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