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02 10:41:02瀏覽12932|回應0|推薦14 | |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荀子.正名》
曾有學生在課後討論時提問──語言文字不就是「約定俗成」,大家看得懂就好,為何還要花時間討論正確用法呢? 姑不論大家學習外國語文是否也是同樣的心態。本文就來談談,甚麼是「約定俗成」。
所謂「約定俗成」,是指事物的名稱,起初由人相約命定,沿用既久,而為社會所公認,並形成普遍通用的習慣。語文的主要功能就是人際溝通,所以語文的任何成分──包括字形、字音、字義、語法、修辭等等──都必須經過「約定俗成」的過程,才能成為社會上一致接受的用法,發揮語文交際的功能。 舉例來說,按照形聲字的造字原理,「綸」的讀音本應念ㄌㄨㄣˊ,但後來受語言中其他因素的影響,人們接受了「綸」在一般的狀況下保持原音,唯獨「綸巾」必須念ㄍㄨㄢ,並且認定「ㄌㄨㄣˊ巾」是錯誤的,這就是約定俗成。【請參看〈「綸巾」──積非成是的讀音〉http://blog.udn.com/wangtao/3927412】 又如「癌」應念ㄧㄢˊ,但為了和另一個發音相同的「炎」區隔,人們就接受了「癌」可以有個又音ㄞˊ。多一個音卻有助於口語辨義,這也是約定俗成。 隨著時代的演進,詞彙也彷彿有生命一般,創生消亡都是常態。有些古代漢語習用的詞語,現代人不用了,就自然變成詞典裡的化石,待人查索。而新詞新語的誕生,則可豐富活潑我們的語言,讓語言更具生命力。就以外來語來說,無論是從古漢語輸出再回鍋的「達人」,或是最近頻繁露臉的「小確幸」,即便和日語的原始文意有些落差,但是當人們賦予新意並普遍接受之後,這些詞彙自然就成為現代漢語家族的新成員。 這,當然也是約定俗成。
然而,現今社會上許多用字不合規範的現象,卻未必能以「約定俗成」概括而論。這是因為語文的主要功能既是人際溝通,那麼如何維護語文的規範化,以準確傳遞語意、避免誤解,就是語文使用者必須特別留意的所在。 例如「啟事」和「啟示」的意義各不相同,「尋人啟事」是廣告,「尋人啟示」就變成在找人的過程中得到的啟發或感想了。這兩個詞在同一語言系統裡分別承載了不同的意義,各有各的功能,就不宜貿然混用,以維持詞語基本的辨義作用,避免讓語意傳達發生失誤。【即便漢語另有「告示」一詞,也不表示「啟事」可以寫成「啟示」。請參看〈張貼「啟事」可以獲得甚麼「啟示」?〉http://blog.udn.com/wangtao/3923781】 字形長得很像的「券」(ㄑㄩㄢˋ)和「卷」(ㄐㄩㄢˋ)都可用來指稱紙張,但這不表示它們可以通用。原因在於「券」指的是具有對價或契約功用的紙張,而「卷」則否。之所以特別為前者造字,當然是為了強調這類紙張是有價值的,功用絕不同於一般紙張。然則,「考卷」、「問卷」就不能寫成「考券」、「問券」,而「票券」、「證券」也不應寫成「票卷」、「證卷」──除非我們的社會從此認定一張紙具不具備對價契約作用一點兒也不重要。【請參看〈你想拿「禮券」還是「禮卷」?〉http://blog.udn.com/wangtao/3930033】 筆者在前一篇短文談到的「稍候」和「稍後」,以及時下許多年輕人分不清楚的「在、再」、「另、令」、「的、得」……等等,也都是類似的狀況。 簡單地說,「約定俗成」的基礎在於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可,同時也必須兼顧現行語彙系統的辨義功能,以維持語文交際的規範化和準確性。
此外,語文其實也是一面鏡子,可以具體而微地映照出社會文化的底蘊。比如傳統社會習用「先生」來尊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基本上沒有明顯的性別界線,女性教師一樣可以敬稱「先生」。後來人們普遍認為尊稱女性宜採專用名詞如「女士」、「小姐」等等,於是在約定俗成之下,「先生」就逐漸成為男性專用的敬稱。然而近些年來,似有愈來愈多人使用「小姐」、「先生」來稱呼自己。詞義的轉移從來不是甚麼稀奇的事,但是當「尊稱自稱化」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之後,我們就必須思考──當我們須要敬稱別人時,還有甚麼詞彙可以使用?假若人們普遍認可「先生」、「小姐」既是尊稱,也可用來自稱,這是否表示我們的社會不再那麼講究禮貌和尊重了呢?
再厲害的語文高手,也難免會念錯音寫錯字。重點是能不能知錯而改、避免再犯,而非拿「約定俗成」四字來硬拗看/聽得懂就好。語言文字從來就不止是語言文字,它同時也呈現了語文文化圈的文化樣貌和民族性;而人們對待某種語文的態度,也反映了對待這種語文所承載的文化的認知心態。這是遠比語言文字本身更值得重視的問題。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