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語文常識】甚麼是「四聲」、「平仄」
2014/09/11 13:52:56瀏覽109323|回應0|推薦18

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女孩提問:「平仄是甚麼意思呀?」

這真是大哉問!以小朋友現在的程度,只能大略地解釋一點皮毛;等年紀稍長一些,再看這篇短文,對於賞析古詩詞應該會有不少助益。

 

為了方便教學,我們習慣把國語的四個聲調(輕聲是語調,不是聲調)稱為「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其實它們的正式學名,是「陰平調、陽平調、上聲調、去聲調」。

我們知道古代漢語同樣也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但國語的聲調不完全等同於古代漢語的聲調。這得從聲調的古今演變說起:

唐宋時期的漢語只有「平、上、去、入」四聲,「平仄」的「平」指的就是平聲,而「仄」就是上、去、入三聲。到了元代,受到聲母發音模式的影響,使得每一個聲調都各自分化出「陰聲調」和「陽聲調」,從而發展出「四聲八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中國各地方言的聲調,又在這個基礎上各自演化出不同的結果。以臺灣通行的閩南語來說,由於上聲不分陰陽,所以一共有七個聲調。而國語的上聲和去聲都不分陰陽,入聲字又分派到平上去三聲,於是就只有四個聲調。

為便讀者理解,我們暫不考慮聲調演化過程中「濁上歸去」、「次濁入歸去」、「濁入歸陽平」等等只有古音學專家才搞得懂的變化規則,而以較簡單的圖表說明:

 

平仄

四聲

八調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國語四聲

陰平
一聲

陽平
二聲

上聲
三聲

去聲
四聲

(入派三聲)

 

「入派三聲」的意思,是指國語的入聲調消失,原來的入聲字被分派到平聲、上聲或去聲,而這就增添了從國語判斷平仄的困難,因為我們無法單憑國語的發音來判斷某個字原來是不是入聲,尤其是派入陰平、陽平的入聲字,表面上看是平,實際卻是仄。但如果我們熟悉中國南方還保留著入聲的方言,判斷平仄就容易多了。

判斷平仄的簡要方法:

若國語的聲調是上聲或去聲,則為仄。

若國語的聲調是陰平或陽平,則從南方方言判斷:一個字的音節以塞音收束即屬入聲為仄,非屬入聲即為平。

甚麼是「一個字的音節以塞音收束」?以閩南語(泉漳片)為例,發音較短促,並且有[-p][-t][-k]韻尾的,就是以塞音收束的入聲字。例如:

收[-p]韻尾──如合、十、習、集、急、吸、夾、……

收[-t]韻尾──如一、吉、失、忽、職、橘、弗、……

收[-k]韻尾──如屋、燭、覺、鐸、昔、錫、德、……

以上這些字例,在國語雖然是陰平或陽平調,但都是古代的入聲字,所以都屬於仄。

 

懂得如何判斷平仄,在朗誦古典詩詞時,就可以更貼近詩詞的韻律而感受聲律抑揚變化之美了。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tao&aid=1712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