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投無路的美國公立學校教育改革(增補)
2005/12/13 05:36:39瀏覽2900|回應0|推薦14
走投無路的美國公立學校教育改革

約一個月前,伊利諾州教育委員會公佈,全州有二百十七所中小學由於辦學績效嚴重低劣,若未能在明年提出改善計劃,將會被迫關門。如果對美國教育有點認識的人就會知道,所謂辦學績效低劣,就是學生的語文和數學能力平均水準低於該有的水準很多,其他科目並不列入評鑑,至於德育、體育、群育、美術、音樂等更不用提了,有些學校的音樂美術教學,還不如台灣三十年前的水準,有些乾脆廢除。那麼到底語文和數學能力低到什麼程度呢?

美國各州有其個別的評量標準,非常複雜,讓我用大家聽得懂的話來說明吧,以數學為例,這些學校裏,大部份四年級學生無法在一分鐘內以筆算或心算,正確的完成兩個三位數的相加,大部份的八年級學生無法在一分鐘內以筆算或心算,正確的完成兩個二位數的相除。我曾在紐約州水牛城學區代課,在該學區裏的一個「不算太差的」中學(六年級到八年級)去,在一個空堂時,有一個英文老師跑來請數學老師幫她算一個三位數除一位數的題目,因為她算不出來。從這個英文老師的態度看來,好像這是普通現象一樣。至於英文呢?情況也不樂觀。

我又曾到一個一般高中(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幫忙監考,各個考場至少保持兩個老師在監考,時不時會有特定的老師進來探視或幫忙,人力真是充沛!。在一堂社會科十一年級(相當於台灣高二)的考試裏,我很訝異的發現,其中一個老師竟然一題一題的在唸題目給學生聽,事後我問那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做,學生自己讀題目就好了,考試時唸題目,豈不影響學生作答嗎?他說,這些學生如果有人幫他們把題目唸出來,會比較能夠理解題目的意思。他回答得很文雅、很有技巧(美國的知識份子這方面顯然比台灣的知識份子要強一些),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說這些學生是功能性文盲。所謂功能性文盲意思是說,雖然認識字,但一般正式閱讀和書寫都有相當的困難,聽說美國成人功能性文盲高達百分之七十。

這個學區,服務約三萬個學生,今年度(2005-6),花在每個學生的平均教育支出(educational expense) ,高達一萬四千美元以上,因為數字實在太高了,他們現在只公佈平均「指導支出」(instructional expense),數字則大幅降低了一半,一般老百姓不會去看這些數字,去看這些數字的,很多卻根本不懂兩者之間的差別,以為平均「指導支出」就是平均教育支出。花了這麼多的錢,其實很大一部份是浪費了,從我到部份學校的實地調查,和他們的書面資料來看,每天有約三分一的高中生,沒去學校上課。一個高中老師告訴我,每天也有五分之一的老師請假,沒來上班。

這二年,我花了一些精神在注意美國各大學裏,教育學院的徵聘教授的工作機會。發現下列三項專長徵人最多,第一是特殊教育,第二是英文閱讀,第三是幼教(包括小學)。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意外。美國現在所謂的特殊學生太多,很多學校為免遭受處分,把成績表現不好的學生就打成特殊教育生,因為特殊教育生的成績是不列入學校的考核成績裏的。閱讀能力普遍太差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自然要增加英文閱讀的師資。那麼幼教是怎麼回事?研究証明(真的需要研究來証明嗎?),那些程度不好的學生大部份是因為一開始底子就不好,要從根紮起,必須增加幼教的質與量。因為市場很大,大學的教育學院自然要增加這方面的教授了。

我在今年夏天搬到芝加哥來,芝加哥市學區服務學生四十萬人,約六百多個學校。今年九月開學前,學區發動第一天到校上課運動,創下了十餘年第一天上課最高的出席率。芝加哥市高中生的出席率和水牛城差不多。芝加哥學區從小學就開始辦入學考試,約有十幾個小學必須通過試驗,才能進去。這個結果是把精英集中在一起,但一般學校的學生素質更差了。因為總體辦學效果實在太差,芝加哥市市長,動用他的權勢,強行接管,在美國,一般學區的學區總長是由該學區民選的教育委員會聘用的,但在芝加哥,卻是市長指派的,這是非常特殊的現象。即使如此,芝加哥的教育仍然沒有起色,雖然該學區出版的月報或新聞,報告的內容永遠是正面的,總有辦法找出一些看起來好像是在改善和進步的數字。

去年底,西雅圖學區有個新聞,那就是該區副學區長,對全學區小學校長警告,若再不遵禁令,給學生下課玩耍的時間的話,可能會面臨被解聘的命運。美國目前為止,有約百分之四十的小學,是沒有下課時間的。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有愈來愈多的學校,在縮短或是取消下課時間,當然同時也有民間團體在抗議,只不過這些團體力量很小,對學區的影響力有限,因此他們的策略是向州議會施壓力。去年康乃狄克州就通過一個法律,硬性規定每個學校,每天一定要給學生至少二十分鐘的午餐休息時間,還有每個小學,每天至少要有二十分鐘,或者是每週至少一百分鐘的下課時間。

微軟的董事長比爾蓋次,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也成立了一個基金會,涉足教育的改革,他的作法有二個,一個是,我給你錢,你照我的話做;一個是你提出案子,我給你錢去做。他除了到處去發錢外,自己也搞模範學校。他的模範學校不外三個模式,一是突破傳統,標新立異,因此他的學校不一定按什麼方式;二是搞高科技,每個學生一律一台手提電腦,上課或做作業都用它;三是搞小學校,認為小學如果多於二百個人,高中如果多於五百個人,那些學校一定辦不好。很多學區現在受他的影響,有很多學校,硬生生的被一分為二,雖然使用同樣的校園,卻有兩個校長,二套的行政體系,有些甚至被分成三個。

從去年開始,芝加哥市學區發動了一項專案叫做「文藝復興2010」(Renaissance 2010),要在2010年之間,新設100間小規模的學校。這自然也是受到比爾蓋次基金會的影響,比爾蓋次基金會在芝加哥市學區裏設有辦公室,專門在發錢。我是已經見怪不怪了,但這個專案從一般台灣人的角度來看,那可能真是匪夷所思。它的作法是把現有一些辦學績效不彰的學校解散,讓民間社團來競爭提出設立新校的申請計劃,在這些解散掉的學校裏設立新學校,由於新學校規模很小,因此可以二個或三個學校共用一個舊學校場地。這些新學校由申請獲選的人來經營,但由芝加哥學區出錢,每三到五年評鑑一次,辦不好的就關門。想來可笑,這本來是州政府在對一般學校玩的把戲,現在芝加哥學區政府自己也搞一些所謂的新學校來自己玩。這個計劃每年徵稿一次,今年是第二次辦,十一月底剛結束甄選,總共有八十件申請案,通過了十二個,這些學校,預定明年九月開始招生,換句話說,他們總共只有半年的籌備期,真不知這些民間團體會辦出什麼樣的學校來。

美國聯邦政府搞教育改革已經五十年了,可以說什麼怪招都使出來了,效果依然不彰。最近的一招是去年的「No child left behind」方案,由國會立法,要求各州政府在數學和英文二科,自己訂出一個成績標準(聯邦政府不訂),每年對各級學校四年級和八年級進行州考(主要是數學和英文二科,有的州會加上科學),對不能達標的學校,要求限期改善,或是予以解散或接管。這兩年來,被處分的學校很多,但大部份州政府卻不願意接管這些學校。為什麼?州政府去接管,教育委員會多了一件事做,接管以後辦得好是應該的,辦不好反而自己威信全失(辦不好的機率非常大,因為州政府自己也不知怎麼辦),如果是你,你願不願去做呢?

由於美國教育效果實在太差,一些社會人士主張讓民間自己辦學試試看,於是從一九九三年開始了「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的運動,十二年下來,這種特許學校數目已經超過三千所。所謂特許學校,就是用公家的錢,由私人來辦學校。這些學校,有不少是社區人士興辦的,但更多現在已經成了一個企業,像公司一樣,不少特許學校現在已經成了連鎖「校」,在美國各主要城市,到處去申請開設。這些學校也在各地和聯邦政府所在地組成了利益團體。到底特許學校效果如何呢?這些利益團體的宣傳都是講得好像奇蹟一樣,好得不得了,就我的了解,的確有部份學校,效果很好,但是根據美國聯邦最近連續二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失敗的居多,不僅沒有比一般公立學校好,反而更糟,有不少面臨被撤消的命運。

以上所說,是美國各大城市的普遍狀況,在美國,超過二十萬人就可以叫做大城市了,水牛城不到三十萬人(大水牛城,也就是Erie County,人口約一百萬),就已經是紐約州的第二大城(第一大城是紐約市)。芝加哥市人口接近三百萬,是美國的第三大城。那麼郊區情形如何呢?郊區學校情形好很多,據我的觀察,並不是這些學校的作法和市內的學校有什麼不一樣,或是老師素質真的高多少,最主要是學生的素質本身較高,或者說是學生家長普遍比較富裕,而且教育程度也比較高。當學校沒做到的,這些家長會想辦法去彌補學校的不足。譬如說,美國高中生要進大學,一般要有SAT或是ACT考試的成績(是民間一個考試機構辦的考試,主要也是考數學和英文兩科),很多學校並沒有在這方面給學生特別的輔導,但像台灣來的家長,就會去替他們的小孩找書和練習題來做,而有錢的白人家長,如果沒有在家裏自己加強的話,可能就會去找家教或是送小孩去補習班補習。這種現象,在城市裏就比較少見了,很多父母,連自己生活都照顧不好,更不用說去關心小孩的教育了。我常在想,如果三十年前,台灣的中小學也是像美國的教育水準一樣,今天的台灣早已淪為第三世界國家,那還有人才用不完,還可以外銷的事呢。

下面附一個加州某個學區的新聞。新聞的標題可能會誤導台灣的民眾,因為這些學校要學生買筆記型電腦不完全是做為電腦教學,而是把它當做學習的工具,把筆記型電腦當成像課本和筆記本一樣的使用。為提昇美國學生程度,美國教育界已無路可走,只有訴諸於科技,問題是真的有用嗎?學生大量使用電腦,手寫機會必然隨之減少,這真的是好事嗎?就像現在美國只要三年級以上,每個人一台計算器,數學課時一定使用,不用的老師,校長還會跑來糾正,我相信美國學生計算能力如此之差,和這個作法不無關係!

註:閱讀新聞注意:這位記者的名詞翻譯也有問題,所謂督學(superintendent),和台灣的督學是不一樣的,應翻成學區總長,或者是總校長,較不容易引起誤會。

=================
加州公立學校電腦教學 強迫學生購買五萬元筆記電腦

2005-12-12 12:03/記者曾沂菱/編譯

在美國有不少中小學要學童使用電腦做作業,以順應未來資訊化的潮流。然而在加州橘郡的一所公立小學,卻有家長抗議學校添購筆記型電腦,實際上卻是要家長買單,有變相加學費的嫌疑。
距離新學年不到二週,迪更斯女士決定讓女兒們從南加州的一所公立學校轉學,因為學校有變相加學費的嫌疑。原來加州橘郡規定,學區內的中小學生必須要有價值美金1500元,相當於新台幣5萬多元的筆記型電腦,並由家長負擔。
而迪更斯女士總共有4個女兒在這裡就讀,學校要求他們必須支付6千美金,經費負擔壓力之大,可以想像。不過該校區督學卡麥隆麥坎表示,這項已經進行1年的「資訊領航員計畫」,學區內共4所學校的成效良好,他們也會持續這項計劃,因此,沒有任何學生會排除在發展之外。
督學指出,他曾經協助迪更斯一家貸款以參加這項計畫,迪更斯女士第1年還接受這項計畫,但是在第2年她斷然拒絕,還決定提出告訴,因為她認為孩子在憲法下的公民受教權遭到剝奪。不過督學強硬的說法,言下之意似乎是不肯妥協,還說學生有轉學的權利。
不過這項教育計劃卻也受到民權團體的質疑,他們提出警告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前例,如果今年可以對一項教育活動收費,那麼明年也可以對其他包括教科書、或是做實驗的書桌收費。因此,這項政策,預料未來還會引發更大爭議。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報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bhuang&aid=12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