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死雙美與嘗試學習
2024/04/11 06:28:20瀏覽602|回應8|推薦48

受到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深遠影響,我們民族向來不喜歡談及死亡的這件事,視死亡為禁忌,甚或污穢,因此常見文人雅士讚賞【莊周夢蝶】的不食人間煙火,卻相對的少見談【莊周夢鬼】的另則故事,所謂【莊周夢鬼】是指莊周有一次在旅遊中,取用路旁骷髏頭為枕並於夢中與其對話的寓言故事。

莊周與骷髏頭對話

哲學家遇到鬼:莊子遇到鬼

https://philomedium.com/comic/79282

如上所説,我們的民族特別不喜歡面對【死亡】的這件事,因此也就忌諱【鬼】的這個字,古書説【人死為鬼】,鬼有【歸】的意思,與佛家的【往生】,異曲同工之妙,但我們面對死亡這件事時,卻都喜歡用【往生】而不喜歡談到鬼【歸】,其實【往生】與【歸鄉】都有正面積極的人生意義,只是我們常久以來的內心總有一片烏雲,ㄧ片忌諱談死説鬼的烏雲。

生死是自然事實,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都要面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上至豪強下至走卒,通通都是被生死的這個自然法則所規範的客體,沒有一個人能夠例外。

既然它【生死】是自然法則【現象】,與其偏心其一【貪生怕死】,不如公平對待【生死雙美】,雖然我還在努力學習中。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0928928469&aid=180494290

 回應文章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12 12:20
怕死是人的天性,或許所有動物都有求生本能,不然如何繁衍生存下去?所以克服從來是不容易的。
阿丙0.6(u0928928469) 於 2024-04-13 05:52 回覆:

歡迎夏爾克格主,謝謝留言分享。

【怕死是人的天性,或許所有動物都有求生本能,不然如何繁衍生存下去?

所以克服從來是不容易的。】

是的,造物者為了完成使命,所有生物想必都被【植入了】【貪生怕死】的【基因晶片】,

【所以克服從來是不容易的】,敬表贊同。

格主寶貴看法,見解深入,敬表佩服。


紅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12 11:34
這個「歸」下得多好。歸,回到原處、來時地,有一種熟悉溫暖,甚至不驚不怖的感覺。


而「鬼」則嚇人者多。畢竟生人對死後完全無法理解與掌控,故生恐怖與想像。


我家算是異類。我爸離世後,我媽就開始尋覓死後的「住所」,以及跟子女討論「歸去」的方式,從撒向大海(費用太高,申請繁瑣)、到火葬及植存…最後定出結果。一切都公開透明。


每年清明掃墓,全家歡聚墳墓前,祭祀完畢後全家在老爸墳前合照,跟我老爸開玩笑…總之完全沒禁忌,彷彿我老爸就跟生前沒兩樣的方式。


我永遠記得诶老爸最後一句話是「此生,我沒有任何遺憾。」這句話帶給我的是對生命的豁達與寬容,是人事物「上無邊界、下無侷限」生命圓滿的哲理,讓我受用一輩子。待到我歸去時,我也要用這句話作為我生命的END。
阿丙0.6(u0928928469) 於 2024-04-13 05:41 回覆:

歡迎紅袂格主,謝謝留言分享

【⋯歸,回到原處、來時地,有一種熟悉溫暖,甚至不驚不怖的感覺。而《鬼》則嚇人者多。⋯】

敬表贊同。

首先,人是能夠使用複雜語言溝通人際,甚至自我期許或心理暗示,例如,自言自語或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語言是溝通彼此的工具,卻不容小覷它的威力,其實語言的影響是深遠的,不論是別人或自己,都是。

其次,模糊印象中,大約在民國50幾年甚至更早的台灣社會,一般來說,每個家裏的小孩子都很多,由於農業社會及當時盛行大家庭,通常留有一大堆的小孩在家由老祖母照管,天黑了,祖母也總是呼喚在外遊蕩的孩子們回家吃飯,這個感覺是【歸】的【熟悉溫暖】。

透過【類比】及【想像】,如果死亡(往生)時,如同【回家《歸》】,那麼不僅沒有害怕,甚至還有與【先人】團圓相聚的可能。

對於家父於人間功德圓滿後的先行告別及家母帶領家人的【先進】及【透明】,甚感佩服。

對於格主與家人於每年清明節掃墓的情景,和樂融融,印象深刻。

【我永遠記得⋯《此生,我沒有任何遺憾。》⋯。】

該【對生命的豁達與寬容】,值得大家學習。


陳正華 牧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12 08:47

黑暗中行走,

我從來不怕有鬼,

但是,我會怕有壞人。

阿丙0.6(u0928928469) 於 2024-04-12 10:50 回覆:

歡迎陳正華牧師

謝謝留言分享。

俗話説【人比鬼更可怕】

值得深思!

相信

堅強宗教信仰足毀所謂的鬼魅傳説,

不管是心裡的還是感官的一切種種。


Awesome 澳森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12 03:00

的確,生與死是一體的兩面,值得同等重視。

佛教修行人對死亡採取面對的態度。印光大師常說,要把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南傳的奢摩他(止)修行有四十種業處,其中之一即是「死隨念」,將死亡當成修定的所緣目標。說的簡單,實實在在做到很難很難的。

多年前暫住青島一位朋友家,他的床前書桌底下擺了一個真的骷髏頭。每早一睜眼,就看見那顆頭空洞洞的望著自己,彷彿說:我以前也跟你一樣活著,你將也變成我這副樣子。

我不是佛教徒,瞪眼相看久了,倒也坦然。想來那些修行法門或可歸結五個字:習慣成自然。

阿丙0.6(u0928928469) 於 2024-04-12 07:27 回覆:

歡迎Awesome澳森格主,謝謝留言分享。

格主所説【説的簡單,實實在在做到很難很難的。】

敬表贊同。

【印光大師常説,要把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

【朋友家床前書桌底下的骷髏頭】

想起禪宗北派神秀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我以前也跟你一樣活著,你將也變成我這副樣子。】

很有意思!

海德格的名言"向死而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小播讀書】

https://youtu.be/ck904rVSN5E?si=2_NSiXo7K0bWuhD1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11 12:06

個人對各種題材的故事、小說、電影,皆感興趣,包括各種鬼怪靈異玄學。

這類電影、小說、故事不知看過凡幾,可能看(聽)多了就見怪不怪,覺得平常。

雖然如此,遇有此類題材的影片、故事,至今還是樂此不疲。

阿丙0.6(u0928928469) 於 2024-04-11 18:40 回覆:

歡迎旭日初昇格主,謝謝留言分享。

由於格主的博覽群書,因此成就當下的經驗豐富。

敬佩格主的【藝高人膽大】,

【⋯遇有此類題材的影片、故事,至今還是樂此不疲。】


阿丙0.6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11 10:45

小時候,很怕鬼。

除了個人膽小之外,也受到當時鄉野社會環境的影響,例如

於喪事場域掛滿十殿地獄審判的圖畫,

不管是牛頭馬面,還是其他的種種,

都足以讓我嚇壞了。

於當時的環境,【神道設教】確實存有教化人心的價值,

然而【凡利之所在恆為弊之所生】,該副作用也頗具威力。

聊齋誌異説,人死變鬼,人怕死想必天性,

鬼死變聻,【類推想像】,鬼也怕死,

因此如果在門上貼寫【聻】字,

那麼鬼也不敢進去。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8%81%BB

大部分的人都害怕被借錢,類推至【鬼】,

鬼想必也害怕被借錢,因此有一種傳説,

如果遇見鬼,就伸手向他借錢,

他會嚇得馬上溜走,有人因此不再害怕鬼,

因為有了對治的法寶,有人半信半疑,

有人認為【純屬畫虎爛】。


阿丙0.6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11 07:44

【鬼】是什麼?鬼是【何方神聖】?

古書説⋯人死後為【歸】,意為回歸,有【天神、地祇、人歸】的説法,

佛教傳入中國後,【歸】逐漸變成【鬼】。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AC%BC

就相信輪迴觀點來説,【鬼=歸】有歸鄉與親人團圓的意思【不管是衣錦還鄉還是不甚得意都沒關係),

就唯物地水火風來説,聚散兩依依,緣起緣滅,俗話說【塵歸塵,土歸土】。


阿丙0.6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11 07:20

1、寫作【生死雙美⋯】的因緣

今天早上在二樓陽台運動時,看見庭院那棵於去年颱風夜裏折斷的雞蛋花又逢春抽出新的枝芽,讚嘆造化之神奇,也想起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因緣具足,就在平板上迅即塗鴉。

2、莊子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BA%84%E5%AD%90

3、【死後你還存在嗎?陽明鄭凱元從莊子視角陪你探索】

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kai-yuan-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