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31 14:51:43瀏覽794|回應4|推薦22 | |
對於政策應該領導民意抑或追隨民意這個問題,答案當然是領導民意,但在選擇這個答案之前,還須考慮一個前提,那就是政府官員是否有開創性、前瞻性、革新性的視野與氣魄。 這不是奢言大義,事實上,從歷史中見證過許多國家領導人、政治家或偉人,他們都是本著民之所欲,制訂政策,引導民意,以明智、勇氣、決心與毅力領導人民不斷邁進的人。 無須從太早的歷史中去探尋明證;當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國際能源危機接踵而來,政府鼓勵人民不要懷憂喪志,莊敬自強,在經國先生一句「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提示下,政府推動了台灣十大建設,奠定了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這也許不應全部歸功於他的英明,但絕對是他領導的那些財經專家的制訂的前瞻性政策,引導全民創造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奇蹟。 孫運璿就任行政院長後,除了推動一般政務之外,一手擘劃了科技產業政策,才有今日的台灣電子工業;他的女婿、曾做過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黃鎮台說,世界環境變遷快速,但不論世局如何轉變,關鍵在執政者如何帶頭不斷努力,突破困境。 他的女兒孫璐西說,孫運璿病後,念茲在茲的就是他一直想要推動的自由經濟貿易區計畫。前工業研究院院長史欽泰說,擔任經濟部長時的孫運璿接受海外學人在國建會中的建議,制訂了台灣科技發展策,當時沒有人才、沒有技術,一般官員可能不敢做,但孫運璿很快就下定了決心,按照確定的目標盡全力去做。 前不久舉世追悼的前南非總統曼德拉也是一位創造民意、引導民意的政治家,他被釋放出獄後,作為南非民族黨領袖,大可以人權鬥士的個人形象與領導公民不服從運動所建立的聲望,牟取個人政治利益,容許族人宣洩長久壓抑的復仇情緒,但他卻提出了寬容、原諒與和解的決策,以無比堅定的決心告訴人民,必須在和平中推動民主制度。 他也藉著一場世界盃足球賽,打破了分化南非人民多年的種族藩籬,促進了國家的完整與團結。 經國先生領導孫運璿、李國鼎、俞國華、周宏濤等財經官僚推動台灣經濟建設固然是因為那時國家面對的內憂外患,曼德拉推動南非種族和解與合作,也可能是因為種族隔離政策一日不廢止,聯合國發起對南非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裁,就不可能解除,因而限制了南非的生存條件與邁向民主化的前途,但實際上也可以從他們制訂的政策中,看到了他們的高瞻遠矚和為人民謀求幸福的決心。 聯合報社論列舉了高速公路改採計程收費、核四存廢、野柳女王頭等問題作為例子,指出政府在處理人民對政府決策的反應時,多半以公投或民意調查假藉民意「補破網」,或掩飾政府無能,以成立所謂跨部會的穩定物價專案小組、食品安全專案小組、軍中人權專案小組等去解決洪仲丘冤死案、食安問題、民眾抱怨物價上漲問題,以及國土保育問題等,卻又反映出公權力欲振乏力,事倍功半。 一個大有為的政府顯然不能以民意多元、擔心批評作藉口,讓人民對一些專業性、複雜度高的施政議題形成眾說紛云的所謂民意後,再以民意取向作調整,最後弄到無所適從的困境,也不應該是批評聲浪產生後,才設法說服民眾,而應該是一開始就引導民意,形成決策,據以施行。 這就需要有視野、胸襟、擔當與毅力的政府官員;黃鎮台說,孫運璿所處那個時代的挑戰當然與現今不同,但他不相信,把孫運璿放在現今這個時代,就會完全做不動。 由是可知,這是人的問題,誰是決策者的問題,而不完全是領導或追隨民意的問題,一位好的領導者、決策者能夠先一步看到民之所欲,能創造出最能使人民感受幸福的決策,引導人民一步步走向那個目標。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