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19 06:59:59瀏覽3466|回應0|推薦17 | |
回想江小豬跟我在剛結婚的「貧賤夫妻」時期,為了學習如何有效運用手上有限的資源,一起上了知名理財專家戴夫·蘭西(Dave Ramsey)的理財課程。我還記得,蘭西在課堂上說:「永遠不要拿錢給你的親朋好友,因為錢會使你們的關係變質。」 蘭西這話,是真正的金玉良言,可惜當時的我並沒有聽進去。 我有兩個妹妹。十幾年來,我一直是三姊妹中唯一有拿孝親費回家的女兒。我並不覺得不公,反而覺得驕傲。或許是出於一種補償心理吧!小時候,我的學業成績總不如兩個資優的妹妹,爸爸媽媽每每一邊拿藤條處罰我,一邊預言般地罵道:「沒用的東西!功課這麼爛,將來一定過不了什麼好日子,到時候看兩個妹妹賺錢,妳就別羨慕。」 未料,與爸媽的預言相反,成年後我卻是三姊妹中經濟情況最好的一個。當然,一個人的成就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如同一個孩子的價值不能用成績來衡量。但是,從小不得疼愛卻始終掙扎著力求表現的我,每次拿錢回家,心中都在吶喊著:「看到了嗎?我不是你們說的那麼沒用!」 拿錢給爸爸媽媽以外,我還資助兩個妹妹,同樣也是出於一種補償心理。小時候,爸爸媽媽把妹妹們視為我的責任,只要妹妹一哭鬧,爸媽不問青紅皂白,總是先打我一頓。當時的我,恨透了妹妹們,總把握機會欺侮她們。長大以後,我明白了那不是妹妹們的錯,於是盡力彌補。二妹在我之後來美國求學,我幫她找房子、辦手機、畢業找工作我幫她修改履歷自傳,跟朋友來南加州玩我包吃包住。有很長一段時間,小妹受焦慮症所苦,我拿錢給她,叫她靜心修養,不要為生活煩惱。 我以為在經濟上幫助妹妹,就可以使我們的關係變好。但是我錯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金錢變成我跟妹妹衝突的導火線。幫爸爸過七十大壽時,我與二妹有點小小的歧見,我說:「錢也不是這樣花的。」 二妹暴怒:「錢有什麼了不起?我寧可不用妳的錢,也不要看妳的臉色!」 她激烈的反應,真是令我大吃一驚:「我什麼時候給妳臉色看?」 「妳一直都在給我臉色看!從小就給我臉色看!」 「⋯⋯小時候的事,是我不好,但是那跟錢有什麼關係?我什麼時候為了錢給妳臉色看?」 「反正我不要再看妳臉色了!」二妹掛了電話。 這次爭吵,就像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往後每有意見不合,總是會扯到錢。 有一陣子小妹狀況不太好,我很擔心,與二妹提議開一個信託帳戶,為小妹儲蓄。二妹怒道:「老是錢錢錢,妳有錢了不起嗎?我看妳根本不是關心她,妳是怕她以後要花你的錢!」 我長居美國,但與台灣多家出版社有合作,媽媽會去銀行幫我補摺領稿費。二妹打電話來責怪我:「太不像話了!不要以為妳有拿錢回家就可以叫媽媽跑腿!」 這些零零碎碎的爭吵,終於使我筋疲力盡。我找出當年戴夫蘭西講座的錄影,看到他站在講台上,慢慢地說:「永遠不要拿錢給你的親朋好友,特別是如果你重視你們的關係。因為錢會讓人的關係變質——當你拿錢給他,你就不再是他的親人朋友了。你變成他的債權人。即使你並不打算追討什麼,他也會開始討厭你。」 我淚流滿面。在那以後,我不再資助妹妹們了。她們都已年過三十,都還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學生生活,我相信她們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媽媽打越洋電話給我,哭哭啼啼地說什麼娘在家在、娘不在家不在,叫我要對妹妹好。聽著媽媽在電話那一頭斷斷續續的哭聲,我覺得悲傷,但更真切地感覺到,不管娘在不在,娘家早就不是我的家了,或許從來就不曾是我的家。 四月十日是美國的手足日,而我與二妹已經超過兩年沒有說過一句話。這兩年間令我欣慰的是,小妹的狀況有了很大的起色,已經可以自立。我真心為她感到驕傲,雖然二妹說我只是在慶幸小妹不用再花我的錢。 像葛摩菈與涅布拉那樣姊妹擁抱泯恩仇的劇情,終究只會發生在二次元裡。在三次元裡我花了好多年的時間,才看清自己的錯誤。家人之間也需要界線,請永遠,永遠不要讓錢摻雜進你重視的關係裡。 *本文同步刊登於【親子天下嚴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