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15 15:05:46瀏覽370|回應0|推薦3 | |
一般人看法是說,當人有了經驗之後才會說話,哲學家將語言視為本體,就不這認為。說話時固然在說,不說話時也在說,有意識時說,沒意識的夢話也是說,滔滔不絕雄辭大論是說,思想空白靜默也是說。語言就好端端的坐在那,其實他自己就找到存在的空間,無說而言。 孩堤吵鬧時父母會對小孩子說:「我不理你。」小孩因此而安靜,只是期待父母的關注。年邁老人家抱怨身體的病痛,那是期待兒女們的關心。結果說的人都沒有說出自己要表達的想法,但是都期待聽的人能瞭解含義,而去執行自己心中真實的意思。反之,聽者未能依說者隱含的意思去回應,那說者會哀怨自己不被了解,指責小孩不懂事或者不孝順。 人際語言溝通時,就讓這溝通的話語迴盪在這無涯的空間中去飄盪,像是被拋棄的寵物,期待找到認定牠價值的主人,歸宿到溫暖的家裡。因此一些語詞被接收到時,就讓人喜悅或者鼓舞,像是「圓滿」「美麗」等。而有些語詞就相反,聽起來就不舒服。而這些語詞本身其實是沒有價值意涵,而是依附文化上的結果,一個聽不懂法文的人,如果用法文的三字經罵他,他反而會說法文聽起來好優美呢!豈能知自己正被別人辱罵嗎? 女兒在學校的體育課,選一節初級網球課,結果她常打不到球,被老師警告說要「當」她,我心想才剛開學,老師說這種話,似乎太不體諒學生,所已發封電子郵件,希望老師能多體諒女兒體能上的差異,結果老師回我電話說,這是鼓勵與激勵的意思,或許這體育老師是帶運動選手的,他們邏輯思維的確與我們不同,也就是說,選手比賽時,教練會說,得不到冠軍,就不要回來見我,這在電影或運動場上經常見到如此激勵的方式。然而我們鮮少在家裡對小孩說,考不到台大就不要回家,類似此種話語。體育老師的負面激勵法,是否可以適用到一般學生身上這是可以再研究的,但是突顯出語言存在的弔詭性。 因此;我勸女兒說,對這種事要有「認真、不要太認真」的想法,所謂「認真」是要做好自己本分學習態度,例如說要準時上課等,而老師或外在同學們的對你價值上的看法,就「不要太認真」的對待。因為語言本來就是存在的,妳只是時間上的過路者,使用了一下,不會妳來與不來而影響到與語言的存在,所已無庸過份強調這語言的價值而加諸到「我」的身上來,換句話講就是自己不要對號入座走進這語言的空間中,自然自己就可以轉向到海闊天空境界了。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