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管你認為你能或不能,你都是對的。
2009/04/01 09:51:52瀏覽2803|回應2|推薦15

十九世紀英國政治家,曾歷任四屆英國首相的鮑爾溫在七十歲時還學新的語言;俾斯麥死時八十三歲,但他最偉大的工作是在他七十歲以後才完成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的畫家提善一百作畫到九十九歲去世為止哥德是在他八十三歲去世的前幾年才完成《浮士德》的;天文學家拉布蘭在七十九歲去世時說:「我們知道的是有限的,我們不知道的是無限的。」

讓自己成長,不斷成長,不論是在精神或職業上,或是在人際關係上,以過去偉大的人當模範。牛頓說:「如果我看得比其他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自傑出人生的6大生理念)

我始終認為別人認為你是什麼人一點都不重要。關鍵還是在於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盡可能讀最好的書與最棒的人做朋友這就是我的中心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夠讓自己不斷的被「人與書」所影響成為更好、更棒的人。

這十多年來對我的改變真的很大剛開始只是覺得每天閱讀讓自己對原先不瞭解的事情逐漸的清晰明白但後來發現到自己的想法與觀念產生質的改變。不再抱怨、不滿而且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會往「正面」、「積極」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已經成為一種思維習慣。就算是被老闆開除我也會覺得太棒了終於有機會,可以自己出來做老闆。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我很清楚原因在於勵志書籍的洗腦作用。我看了許多的勵志書籍書中以大量的故事、例子闡明成功人士歷經了重重險阻、困難、挫折但仍然不放棄最後終於達成目標。

例如美國成功學之父——奧里森.馬登自述在希爾頓飯店剛寫完了第一本成功學書籍,去外面用餐,沒想到回來之後,看到飯店失火,而他所完成的作品也「付之一炬」辛辛苦苦花了好幾年寫完的作品,就因為出去吃一頓晚餐,結果作品全部銷毀。如果奧里森.馬登從此灰心喪志,不再寫書,他也不會成為美國成功學之父,但他還是打起精神,重新開始寫文,因為有了第一次的寫作經驗,所以寫作速度比過去快,再加上體會更加深刻,所以第二次寫出來的作品比第一次更好,這就是正向思考。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年輕時候出來求職,因為沒有很高的學歷及家世背景,所以很難找到工作,為了找工作,走遍了克利夫蘭的所有公司,有的公司甚至去了好幾次,而且當他進入公司或工廠之後,堅持要見公司或工廠老闆,因為只有老闆才有權利任用員工。就因為他的不放棄,終於找到「記帳」的工作,他不在乎老闆給他多少薪水,因為有許多年輕人當學徒也是領不到一分錢,他要的只是一份工作讓他能夠努力學習。也因為工作期間的傑出表現,被老闆不斷的提拔,最後自行創業,成為美國石油大亨。

只要讀了一個又一個成功人士的奮鬥史,就會認為這種思惟相當正常,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所以剛開始被網友冠上「偽君子」、「偽善」我百思不解,因為我並沒有刻意的偽裝,我只是寫我自己相信、認同的觀念。但慢慢的,我就理解原因何在,因為一般人看的是社會大多數人的作為,所以認為這才是正常現象。而我看的是成功人士的作為,我認為這才是正常現象。這就是關鍵之所在。

所以為什麼要吸收最頂尖人物的思想與觀念,成為自己的思想與觀念。原因在於人的潛意識無法分辨「真實與虛幻」之間的區別。當你持續輸入資訊告訴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時間久了,你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那怕事實上不是如此,也會如此認為。這就是「潛意識」的威力。

就好比打球與彈琴不是用思考在打球或彈琴,而是用身體的反射動作在打球或彈琴。練習次數越多,身體的反射動作就越流暢。道理就是如此簡單。所以為什麼不要讓消極、悲觀的思想盤踞在腦中過久,原因就在於這些想法或觀念會從顯意識進入到潛意識。而潛意識的思想是因為這種想法已經重複了無數次,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如果要把原先負面、消極、悲觀的觀念剔除,也必須不斷的重複正面、積極、樂觀的思惟灌輸到自己的腦部,人才會逐漸的改變。所以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的名言:「不管你認為你能或不能,你都是對的。」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ankochin&aid=2804569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讚X∞
2010/03/31 23:00
我真的認為這篇文章超讚的!為了要回覆,我立刻跑去註冊+認證!

我有買一本工商日誌,每日一頁,每頁上面都有一句立志小格言

看完了你的文章後,有一句小格言湧上心頭:創新的人總是惹來爭議!

愛因斯坦說:如果我的相對論被證明是正確的,德國人就會說我是德國人,法國佬會說我是一個世界公民。如果我的相對論被否定了,法國佬就會罵我德國鬼子,而德國人就會把我歸為猶太人。

相信版主您擁有自己明確的目標,並且持續得朝著它前進。

如同標題所說,不管你認為能或不能,你都是對的!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懂自己的唯有自己。也唯有自己才懂得自己要面對的目標與挑戰是什麼!
2009/04/01 10:24

從不在意別人眼中投射出的自己是怎模樣?因為,懂自己的唯有自己。也唯有自己才懂得自己要面對的目標與挑戰是什麼! 我總認為,人不能也不可以用他人的眼光或看法,甚至是對方的期待,來決定自己的任何事,操弄未來。因為你、我、他(她)皆為不同個體,相同的或許只有外在肉體軀殼,這是生來具備。而後來內在所填充進去的,「性、靈、神」,涵養所受教育或追尋的人生目標等,不可能是一樣的。就好比全世界的人就只有12種命格嗎?(星座)或用血型來作區分人的類型?如此一來,人是何年何月生、精準到生辰外加血型,星座等馬上就可以分析出最棒的未來人生之旅,那人人照著譜走,包準一生順遂、幸福美滿。以上以統計的角度看來,堪輿論命只能當參考、飯後餘談,實際上掌握人生的是自己啊!縱然一個人正氣凜然,正派行事,也不盡然能使人人滿意。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自己在做的是什麼?所追尋的正途理想、目標是什麼?這才是正道!選擇想法、認知相近的朋友一起砥礪,學習,產生的正面與積極效能無邊際,也無法估算它的力量之大。其他閒人的冷言冷語我一概無須理會,因為對方不代表我。當自己已經漸踏上頂端,眼光與視覺廣度也慢慢不同。歷史上頂尖人物之所以站在頂端,是因為他看得比別人更清楚。而永遠杵在山腳下,不願付出行動者,視野永遠只能拘限遠望天空,給自己藉口與台階。事實上日久越漸身型渺小與感知不切實際。而我不願作那個視野狹小之人。


段譽(tuankochin) 於 2009-04-01 10:51 回覆: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閱讀彼得杜拉克的著作,也對他的生平極感興趣。他的父親是奧利利高官,母親是大學教授。在杜拉克小時候,家中舉辦聚會,當時優秀傑出的知識份子都會到杜拉克家中高談闊論,談論自己的看法與感想,杜拉克就在這種環境之下長大。20歲時半工半讀,晚上就到圖書館利用時間自我進修,因為他懂得英、法、德三國語文,所以這段時間讀了許多英、法、德的經典作品。

22歲到報社作新聞編輯,每天至少要寫一篇新聞評論,有時還要寫上三篇評論,讓彼得杜拉克體會到自己知識的不足,所以從23歲開始,每3~4年設立一個主題潛心研究,這種習慣持續了60年之久。

之後去一家金融公司作分析師,這家公司有三位合夥人,年紀最大的已有70歲,另外二位合夥人只有30幾歲。但最大的合夥人對彼得.杜拉克相當不禮貌,有次私下約見杜拉克當面告訴杜拉克,強調我們今天請你來公司上班不是要你作原來的工作,而是把你當作合夥人,希望你作好合夥人的職責。也因為這次的訓斥,讓杜拉克領悟到職務不同,作事的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不能再用舊有的方式作現在的工作,而是必須重新思考這份工作我能貢獻什麼,該用什麼方式把這份工作做好。

彼得.杜拉克自喻自己是旁觀者,不斷的觀察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情,透過他的筆觸記載所發生的事情。他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最佳典範。所以我認為一般人如何看待事情,其實並不重要。關鍵是頂尖人士如何思考與看待事情,對我來說才是至關重大的事情。如果有一千人與彼得杜拉克的看法相異,以一般情況之下,一定是認同一千人的看法與論點,但如果是彼得杜拉克的看法,我會不斷的思考原因何在,而不會全然支持一千人的立場與看法。彼得.杜拉克在我心目中就有如此深厚的影響力。而且自己思想越進步,對他就越佩服。我以頂尖人物為師,而我心目中的頂尖人物就是彼得.杜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