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01 09:51:52瀏覽2803|回應2|推薦15 | |
十九世紀英國政治家,曾歷任四屆英國首相的鮑爾溫在七十歲時還學新的語言;俾斯麥死時八十三歲,但他最偉大的工作是在他七十歲以後才完成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的畫家提善一百作畫到九十九歲去世為止。哥德是在他八十三歲去世的前幾年才完成《浮士德》的;天文學家拉布蘭在七十九歲去世時說:「我們知道的是有限的,我們不知道的是無限的。」 讓自己成長,不斷成長,不論是在精神或職業上,或是在人際關係上,以過去偉大的人當模範。牛頓說:「如果我看得比其他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自傑出人生的6大生理念) 我始終認為別人認為你是什麼人,一點都不重要。關鍵還是在於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盡可能讀最好的書與最棒的人做朋友,這就是我的中心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夠讓自己不斷的被「人與書」所影響,成為更好、更棒的人。 這十多年來對我的改變真的很大,剛開始只是覺得每天閱讀,讓自己對原先不瞭解的事情逐漸的清晰明白,但後來發現到自己的想法與觀念產生質的改變。不再抱怨、不滿,而且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會往「正面」、「積極」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已經成為一種思維習慣。就算是被老闆開除,我也會覺得太棒了,終於有機會,可以自己出來做老闆。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我很清楚原因在於勵志書籍的洗腦作用。我看了許多的勵志書籍,書中以大量的故事、例子闡明成功人士歷經了重重險阻、困難、挫折,但仍然不放棄,最後終於達成目標。 例如美國成功學之父——奧里森.馬登自述在希爾頓飯店剛寫完了第一本成功學書籍,去外面用餐,沒想到回來之後,看到飯店失火,而他所完成的作品也「付之一炬」辛辛苦苦花了好幾年寫完的作品,就因為出去吃一頓晚餐,結果作品全部銷毀。如果奧里森.馬登從此灰心喪志,不再寫書,他也不會成為美國成功學之父,但他還是打起精神,重新開始寫文,因為有了第一次的寫作經驗,所以寫作速度比過去快,再加上體會更加深刻,所以第二次寫出來的作品比第一次更好,這就是正向思考。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年輕時候出來求職,因為沒有很高的學歷及家世背景,所以很難找到工作,為了找工作,走遍了克利夫蘭的所有公司,有的公司甚至去了好幾次,而且當他進入公司或工廠之後,堅持要見公司或工廠老闆,因為只有老闆才有權利任用員工。就因為他的不放棄,終於找到「記帳」的工作,他不在乎老闆給他多少薪水,因為有許多年輕人當學徒也是領不到一分錢,他要的只是一份工作讓他能夠努力學習。也因為工作期間的傑出表現,被老闆不斷的提拔,最後自行創業,成為美國石油大亨。 只要讀了一個又一個成功人士的奮鬥史,就會認為這種思惟相當正常,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所以剛開始被網友冠上「偽君子」、「偽善」我百思不解,因為我並沒有刻意的偽裝,我只是寫我自己相信、認同的觀念。但慢慢的,我就理解原因何在,因為一般人看的是社會大多數人的作為,所以認為這才是正常現象。而我看的是成功人士的作為,我認為這才是正常現象。這就是關鍵之所在。 所以為什麼要吸收最頂尖人物的思想與觀念,成為自己的思想與觀念。原因在於人的潛意識無法分辨「真實與虛幻」之間的區別。當你持續輸入資訊告訴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時間久了,你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那怕事實上不是如此,也會如此認為。這就是「潛意識」的威力。 就好比打球與彈琴不是用思考在打球或彈琴,而是用身體的反射動作在打球或彈琴。練習次數越多,身體的反射動作就越流暢。道理就是如此簡單。所以為什麼不要讓消極、悲觀的思想盤踞在腦中過久,原因就在於這些想法或觀念會從顯意識進入到潛意識。而潛意識的思想是因為這種想法已經重複了無數次,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如果要把原先負面、消極、悲觀的觀念剔除,也必須不斷的重複正面、積極、樂觀的思惟灌輸到自己的腦部,人才會逐漸的改變。所以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的名言:「不管你認為你能或不能,你都是對的。」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