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錢觀
2022/02/28 22:41:24瀏覽393|回應0|推薦5

我是個對金錢焦慮的人,這和家庭教育應該有著極大的關係。

從小經濟大權就掌握在老媽手上,而我身為家中的獨生女,維持家庭開銷如何辛苦也是聽最多的。

聽太多的結果就是,下意識的認為,手上要有錢,愈多愈好,沒本事賺,就努力存。

一定要有工作,有自己的收入,絕不仰人鼻息的過日子。

錢,人人都想要,永遠只有嫌少,沒在嫌多的。

但我始終賺的不夠多,薪水也永遠就是那樣,最多比基本薪資要再好上一點,所以只好努力存錢,能省則省,能拗人的就拗。(疑?)

好像有點語無倫次了。

應該說,我始終擔心錢存的不夠,即便我可以將公司配股放了二十年,即便我出社會二十餘年略有存款,但骨子裡的焦慮,仍讓我覺的不敷使用?

我擔心偶有意外,擔心未來或許人口增加,開銷爆增,預想著未來很多很多不見得會發生的可能。

僅管某人不停的告訴我,我的存款已經不算少了,不需要過份焦慮。

但我仍時不時的算著我的收入與支出狀態是否有失衡的現象。

我自覺是個花錢不知節制的人,一但認定需要的東西,付錢時眉頭都不會皺一下,非常乾脆。

身邊的朋友卻覺得,我很精打細算,要拐我花錢有夠困難的,怎麼聳恿都沒用。

這大約和老爸的教育有關,印象中應該是國小的時候,反正是個很愛瞎買的年紀,不知道為了什麼事,老爸針對我的購買習慣給了一句建議。

當你看到一件喜歡的東西,而你很想買它的時候,先暫時離開,逛逛別的,想想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再決定。

這句建議很大的影響我後來的購買習慣,而一開始會照著做的原因只是想證明我買的每一樣東西都是有需要才買。

但實際施行之後才發現,老爸是對的,當我在書局裡看上了一樣東西,拿在手上逛完一圈後,那個東西會回到原本的架上,到最後買的往往會是另一樣東西,或是兩手空空的離開。

我的逛街習慣大概是從這時候開始養成的,不管買東西的目標有多麼明確,進到一間店一定會從頭看到尾,這裡摸摸那邊看看的,什麼都覺得有趣,一副什麼都想打包回家的德性,但最後什麼都沒買的也是我,而同行的朋有十有八九都會傻眼。

這大概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技能了吧。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tnakawou&aid=17184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