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養兒防老
2022/01/22 23:26:02瀏覽370|回應0|推薦3

昨晚在手機上看到一則街頭訪談,內容說的是「養兒防老」。
我看了一半就已經看不下去了。
意見很兩極,一部份長輩們覺得,子女既然已有謀生能力,也有收入,每個月給父母1萬~3萬都是合理的。
年輕人多半認為,若與父母同住給孝親費是合理的;但如果已經結婚,有自己的小家庭,或是獨自在外打拼的,那就未必了,不管如何都應視個人收入量力而為。
但也有覺的不應該給,給了是要怎麼存錢。
我認同同住時該給,畢竟大多數和父母住在一起時,家中的水電、三餐、消耗品基本都是父母在支出,權當貼補家用也是合理的。
而讓人感到最不真實的說法卻是,跟子女要孝親費,是怕子女亂花錢,要幫忙存起來的,等結婚了就還你,等生小孩就還你….
若是父母本身還有工作,持續有收入支持基本生活,或是年輕時存了不少,有足夠的積蓄足以應付生活,這話還勉強能信。
但吊詭的是,總向子女嚷嚷著手頭沒錢的父母,卻說孝親費是拿來存的?存哪去了?存薄在哪?存了多少?通通是未知數,就像神秘的寶藏一樣無跡可循。
若真花掉倒也罷了(畢竟給父母的錢本就沒預期拿得回來),偏是拿去投資、保儲蓄險、跟會,等到某天子女急需用錢,想到多年來父母應允會存下的孝親費,要拿回應急時,才發現所剩無幾。
豈止是想罵髒話,都想翻桌了吧。
印象很深的幾幕是,有一個年紀足以當我阿嬤的,聽到該不該給孝親費的問題,直接表明不給就是不孝。
(這頂帽子不只大還挺重的,足夠壓死一堆現在的年輕人。)
有個媽媽更是明確表示,養子女就是投資,都已經出社會賺錢了本來就該回饋給父母。
(我以為養兒育女是為了圓滿人生的足跡,既然不是心中所願,只是為了將來某一天回收付出的成本,您還是單身好些?)
而大多數長輩們對如今經濟現況的誤解,把二、三十年前的物價套用到今天,卻對新聞裡所說新貧世代的困境自動屏蔽,明顯加深了溝通的難度。
觀念上的差異在我們找房子的時候就深受其害,當初的條件是這樣的……….新成屋,8百萬以內,地坪30坪以上,面寬要大,生活機能要好。約一年前預算拉到到1千萬,可接受中古屋,但屋齡不能超過20年。
相當明確的高標準。
但這或許是因為我們需要長輩的資助,所以只能奉父母的條件為圭皋,只是依他們的條件真的會寧願選擇放棄。
扯遠了。
想講的是觀念上的差異,然後突然的意識到,二、三十年前的年輕人,究竟有多少不是因為自己的意願,而是承受著家族、社會的壓力生兒育女;固執的相信著,身為子女就算日子過不下去了,也要將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盡力供養。
然後當媳婦熬成婆後,再以相同優越的姿態,像傳家寶一樣,一代又一代的要求下去。
只是他們最終或許只會感到不平、忿慨、遺憾,為什麼我的子女不像我以前那樣。
可那終究是以前啊。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tnakawou&aid=17139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