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房間理論
2012/04/01 21:37:22瀏覽232|回應0|推薦2

誰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進入一個房間,卻怎麼也想不起自己是進來幹甚麼的,呆站在那裏焦首苦思老半天,有人甚至因此擔心:天啊莫不是老年癡呆了?

放心吧,科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和老年癡呆無關。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暫時失憶,原來關鍵是「房間」;這是我們腦子處理記憶的方式:將記憶的主體 (一個人、一段對話、一點感悟) 和周圍環境聯繫起來,所以某一個特定的環境會使我們回憶起某一段久遠以前的往事。我們在不同的房間裡從事不同的活動,我們的記憶也就以房間為單位分類存檔,有點像一個一個的檔案夾,當我們從一個房間進入另一個房間時,頭腦一下子沒能調整過來,一部分的記憶就在轉換檔案的時候失落了 (或者說,留在原來的房間裡) 。科學家的解說也許會夾雜一點專門的術語,但意思大致上是這樣。

我在客廳讀了報上科學知識版的這篇報導之後,進廚房找點吃的,因此忘了報導的一部分內容,不記得這個理論是否有個特別的名稱,姑且就叫它「房間理論」吧。

如果僅僅是進出房間就能影響我們的記憶,那麼當轉換居住環境,諸如搬家、離鄉去國等等,豈非也會遺失掉一部分的記憶?就像俗話說的:「上屋搬下屋,不見一擔榖」,一生之中,誰都免不了會搬幾次家吧,其間又有多少記憶在搬遷的過程中流失了呢?

我有過這樣的經驗:上網聽歌,聽著聽著忽然入耳一首熟悉的旋律,葉佳修的〈無怨的青春〉,當年常常聽的,可是已經有二十多年我完全不記得有這一首歌了。不是想不起來,而是根本忘了它曾經存在過。

〈無怨的青春〉是1986年的作品,而我在1987年初來到加拿大,根據「房間理論」,這首歌是我從一個環境遷移到另一個環境之際,不可避免地失去的一部分記憶。

令人深感不安的是:一首忘記了的舊歌,還可以有機會再聽到而記起來,可是一些個人的、私密的記憶呢?一張臉、一個名字、一句當時以為刻骨銘心的話、一幕壯麗的日落、一段雲淡風輕的感情……,沒有人能幫你想起來,消失了就是消失了,彷彿從來不曾出現過,像夢中寫成的一首詩,夢醒後無跡可尋。──從夢境回到現實,不也正像從一個房間進入另一個房間嗎?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uphan&aid=6286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