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電影:《那些年》vs. 《紅豆冰》 
2012/03/12 08:20:16瀏覽194|回應0|推薦3

 我不明白為甚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會這樣賣座,還入圍金馬獎;和幾年前的馬來西亞電影《初戀紅豆冰》比起來,《那些年》顯得膚淺、自戀,而且──是的,和男主角柯騰一樣幼稚。這一點香港評論家林沛理在亞洲週刊的一篇影評言之甚詳,不用再多說,此處只將《那些年》和《紅豆冰》比較一下。兩片題材相近,一是台灣、一是大馬,對我來說有差不多同樣程度的熟悉和陌生,但能引起我共鳴的,是《紅豆冰》,不是《那些年》。

 《那些年》的粗疏是顯而易見的;片中柯騰上大學時明明還強調沒有手機,打公共電話得排長龍,可是才不過一兩年之後(還不到大四,所以不會超過兩年)的大地震卻已經是人手一機了,款式看起來還很新。這是可能的嗎?

 在另一個角色身上也可見到結構鬆散的毛病。一開始我們看到這個角色叫「勃起」,短短一兩幕之後他就消失了,要到聯考之後才又冒出來,原因很簡單:這個角色所能帶來的不過是一些低俗的鏡頭,和電影所盡力營造的純情氣氛格格不入,所以大部份時間他都不能出場。

 一部以純情為號召的電影,卻出現這麼多低俗打手槍以至於體液四濺的畫面,是很奇怪的。青春期的男生真有那樣變態色情狂嗎?在《初戀紅豆冰》中,有關青春期的性啟蒙便處理得含蓄而合理:水火不容的打架魚和馬麟帆在一次各不相讓的衝突中,拉扯著一起滾倒地上,糾纏間的身體碰觸,喚起了馬麟帆對異性莫名的渴望、朦朧的嚮往,這一幕就掌握得非常好,比《那些年》不知高明多少倍。

 《那些年》是言情小說改編,而言情小說的女主角,就像唐諾在《閱讀的故事》中所說:「絕大部份時候,女主角的最重要工作,一如六四天安門鎮壓前夕的中共解放軍密語,是『來談戀愛的』。」因為談戀愛是她的唯一任務,所以女主角只要長得漂亮就好。《那些年》的沈佳宜就是這樣的一部美麗念書機器,沒有其他用途(可是這樣的高性能念書機器卻考不上第一志願,如此安排只不過是讓柯騰有個安慰她的機會,也很沒有說服力),她單薄、扁平,我們不知道她的家庭背景、她的理想渴望、她的疑慮困惑,而《紅豆冰》中的打架魚,從外號到個性都十分鮮活,像她所養的那條鬥魚,在有毒的環境中長大,自小練就了百毒不侵的一身好筋骨。不同於沈佳宜的從頭漂亮到尾,導演著重於描寫打架魚的潑辣、強悍,為這個角色添加了血肉和深度。從打架魚的家庭背景,導演也順帶點出了東南亞華人社會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賭搏。而在《那些年》,我們對那些年的台灣社會面貌卻一無所知。

 《那些年》和《紅豆冰》相比,優劣立判,可是《那些年》大熱,而《紅豆冰》卻幾乎不為人知,這令我想起多倫多一位影評人有感而發的話。他說:「有一整批優秀的電影從來無人聞問,另外卻有一整批電影徒具經典之名,其實是受之有愧的。

2012-03-02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uphan&aid=620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