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3 10:17:49瀏覽313|回應0|推薦4 | |
那是1986年,天氣燠熱難耐,我在等待赴加拿大的機期或者雨季、隨便哪一樣先來都無所謂的一個午後,哥哥從外面回來,告訴我有一部新的外國片在西貢的戲院上映,不是索然無味的東歐電影,是法國的;我們已經太久沒看過資本主義國家的電影了,那時開始推行改革,才有一些西歐好萊塢的片子獲准在戲院放映,沒有廣告、不發短訊的時代,消息不知以何種方式傳送,每次放映西方電影,戲院前都有大批觀眾等候如大旱望雲霓。 而我並不知道,這部電影會是一個重要的啟蒙經驗。 戲院照例座無虛席,開場不到十分鐘,我就覺得這部片子很特別,和我以前所看過的任何電影都很不同。我正看得入神,卻聽見四周的觀眾開始有點騷動起來,再過幾分鐘,那騷動越來越強烈,終於成了鼓譟:「怎麼沒有人說話啊?」「一句對白都沒有?怎麼回事?」「這是甚麼電影?怎麼看啊?」然後我看到了一幕奇景:滿場觀眾約好了似的一齊起立離座,走出戲院,一邊還喃喃抱怨:「甚麼電影嘛?騙人的!」轉眼間走了八成以上,原本滿座的戲院只剩下疏疏落落宛如大災難之後的倖存人口,其中有一部份可能因為心疼戲票錢才耐著性子坐到散場。 我們看的電影叫Le Bal,以一個舞廳為背景,整部電影就在這個舞廳裡面進行,描述從二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法國社會面貌的變遷。電影最特別的地方是從頭到尾沒有一句對白,──但它並不是默片;默片不是沒有對白,而是在沒有錄音技術的早期僅能以少量的字幕交代角色的對話,這部電影則除了音樂之外,自始至終沒有任何一個演員開口說話,人人都在跳舞。舞蹈本來就是一種肢體語言,刪除了對白之後,電影反而更能讓舞蹈充分發揮這種功能,觀眾只要不一上來就不耐煩「怎麼沒有人說話啊」,要理解電影的內容其實是不難的,何況每一個年代的特色,從服裝髮型化妝,到那個年代流行的音樂舞蹈 (四十年代的爵士、五十年代的搖滾、八十年代的迪斯可) ,到更細節的如鞋子眼鏡的式樣等等,都一絲不苟,而每個年代的社會面貌,像戰前的三十年代、到納粹統治時期、到戰後、乃至五十年代占士甸式的反叛青年、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都是一望而知,不會因為沒有對白而構成任何障礙。 那天坐在人越來越少的戲院裡面,我明白了一件事:我看的這一部是藝術電影──或者說,文學電影,有別於一般的商業電影;之前我已經讀過介紹荒誕劇的文章,說荒誕劇如何不依照傳統戲劇的方式寫作演出,因此有許多觀眾看不慣而離座,Le Bal 據說是由舞台劇本改編,雖然不是荒誕劇,但它同樣使我看到平庸粗魯的群眾在面對一件有實驗性的作品時所暴露的無知,他們不懂也無意親炙藝術,反而輕蔑、嘲笑、甚至以拂袖而去的激烈行動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借張大春一句話:看不懂一部好片子不算什麼,但他們因此而錯過的一整個世界卻無可補償。 走出戲院,外面又有另一批大旱望雲霓的觀眾等候入場,我知道其中八成以上熬不過開頭的十分鐘就會不耐煩而離去,但也許,我暗暗希望:也許會有一兩個人,像我這樣,發現電影原來可以不依照商業片的公式,也拍得這樣好看的,這樣少數的一兩個人也許和我一樣,從這一天起再也不能忍受庸俗的電影,像好萊塢動輒上億製作費、除了陳腔濫調或視覺效果外就一無是處的超級大垃圾。 2012-02-19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