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12 19:33:28瀏覽2445|回應1|推薦7 | |
轉載自聨合新聞網校園博覽會 【廖柏森(台北大學應用外語學系副教授)】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6147 教改十年來最顯著的成果之一就是大專院校數量由當時五十餘所激增至今的一百六十二所,學生人數逼近130萬人。根據教育部提供的統計數據,2004年時我國的高等教育學生佔總人口比率為5.9%,超越所有世界先進國家如美國(5.77%)、英國(3.73%)、日本(3.17%)、法國(3.58%)、義大利(3.42%)等國,僅次於韓國的6.66%。 這樣的數據不知是該讓國人振奮還是震驚,其實各界對這種廣設大學的現象早有正反不同的意見。其中持正面肯定聲音者常認為廣設大學可以讓我們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與其他先進國家並駕齊驅,進而提升整體國民的素質和能力,但事實上能否達到這樣的理想目標仍有待事實的檢證。 廣設大學的副作用並不只是稀釋國家教育資源,降低入學門檻,進而大幅貶低學歷價值,使原本精英式的大學教育平庸化而已;廣設大學是否會造成問題的基本前提還是在於大部份學生本身有沒有足夠的能力讀大學,他們心理狀態和知識背景究竟準備好了沒有?否則這些連高中課程都尚未學好的學子進了大學後,才發現他們根本就缺乏吸收更深一層學問的能力,豈不使大學教育出現嚴重問題?例如大學指定考試每科平均不到20分的學生都可以考上艱澀難讀的數學系,除非學校再回頭重新教導高中課程把基礎補救好,否則這些學生一上大學課程難保不會產生學習挫折或甚至放棄學習。 而另一方面,大學教育的宗旨是否能符合社會快速脈動和學生實際需求也不無疑慮。目前多數大學的辦學方式是以學術研究為主,不重實務專業技能的訓練。學術研究是文明發展的基石,其崇高理想和重要貢獻不容置疑,但是我們如何能期望為數如此龐大的學生都以從事學術工作為終生職志。不過即使學生在校表現不佳或志趣不合,許多學校為了保住生員人數和學費,也不願輕易淘汰學生。加上學校的教師必須體認學生程度欠佳的問題,不能再以過去的標準看待現在的學生,因此往往在教學和評量上盡量寬鬆放水,學生即使打混摸魚,幾年後也都能順利畢業。 簡言之,政府廣設大學的立意是良善的,但問題出在很多學生的心態和知識程度尚未準備好,以及大學辦學宗旨與社會脫節卻又必須討好學生。學生面臨台灣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良機,高中時不用苦讀就可以摸上一所大學,而頂著大學生的光環後,亦無需盡力就可輕鬆拿到學位,一切都被視為理所當然。因此並不是讓多數人擁有形式上的大學學位就代表人民素質水準的提高。事實上可能適得其反,我們的下一代受過大學教育後,在校園中所學到的只是形式主義和平庸表現的文化,又如何能冀望他們未來在社會工作時能積極任事、追求卓越?與其在高等教育人數上力求超越先進國家,不如還是慎重監控學生的能力品質。在新的一年,第一步就從啟動大學退場機制作起吧。一旦入學門檻提高,學生才會珍惜得來不易的就學機會,也才有可能痛下決心用功讀書,使大學成為真正求知成長的園地。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