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29 19:27:00瀏覽1169|回應1|推薦2 | |
廖柏森 (原載於中國時報) 每年招生熱季都會有大學博覽會登場,旨在提供各大學資訊以及考生填寫志願最佳的參考,但不明究理的人走入會場,可能會錯認為這是個熱鬧滾滾的商場加上超炫的嘉年華會,因為除了到處可見的勁歌熱舞、變裝搞笑的宣傳人員來吸引人潮外,參觀者還有五花八門的贈品可拿。為了博得考生的青睞,國立大學校長打扮成古代的俠客或電影哈利波特裡的魔法教授,各校也競相獎品大方送和提供鉅額的獎學金,宣傳的焦點很少是學系的特色和教學環境,反而是就讀某校的新生可獲贈手機,而選擇另一校則可拿到多少錢。其中最令考生尤其感到心動的莫過於各校獎學金的價碼節節升高,從五萬、兩百萬、一千萬、到最高的兩千萬元不等,相信讓眾多考生在心中盤算不已,如何使自己以最接近領錢標準的考試分數得到最大的利潤,只是需注意的是,這些金額高低可能往往是與該校的學術聲望成反比。 當我們感嘆新世代的短視近利、功利主義和速食心態,那如市場趕集般的大學博覽會和卯勁撒錢的高額獎學金又傳達給我們的下一代什麼樣的訊息呢?無非是大學教育商品化和媚俗化的極致體現。各大學的學術聲望和教育理念如商展般被化約成一格格的小攤位,各校一方面使出渾身解數以新奇的噱頭和超值的贈品招攬顧客、叫賣學位產品,另一方面又透過傳媒放出風聲以高價收購高分學生,以提高學校品牌的能見度。學校招生和企業招商的行為在本質上已經貌合神更合,甚至青出於藍,可為眾多企業引為行銷策略的經典教材 筆者並非反對各校以獎學金來鼓勵優秀學生就讀作為招生的手段,但當某校對一個學生的獎勵金額高達兩千萬,遠超過一般合理的獎學金水準,該校已難脫趁機利用煤體造勢之譏了。據報載,家中供應一個國立大學生讀書,四年下來約需七、八十萬,私立大學則要超過百萬元,對一般的家庭是個相當大的經濟壓力,所以學校願意提供獎學金實是美事一樁。但與其將鉅額的獎學金獨厚一位特定的學生,不如雨露均霑,嘉惠較多家境清寒和有心向學的學生。如此才可顯示學校對該校教學品質和研究環境的信心,不一定要招收考試高分的學生,也能培養出明日的領袖人才。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