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危機(二)本土專業經理人上位過快
2010/03/04 12:13:57瀏覽1670|回應7|推薦16

這篇是接續昨天的博文。

昨天談到了旅人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核心危機中的工作倫理缺乏,今天旅人接著談第二個危機,專業經理人上位過快。

很多人在談中國經濟發展過速會有問題,但真要問起大家問題是什麼,大概都會有點撓頭,而且會有很多種說法。但旅人在這篇博文裡,已經為大家提供了至少兩個發展過速的危機。社會面的工作倫理不正常發展是一個,在昨天也說明了在中國會發生的問題,年輕人太快上位則是另一個。

在一個正常發展的經濟環境裡,各行各業裡的人才雖然不是都以年資論,但多多少少都會呈現一個梯隊式的序列。而且,愈是發展成熟的行業,其梯隊愈是清楚明顯。年青人上位的企業,如果不是行業太新,比如過去的IT產業,那就是這位年青上位者背景有點不太一樣。傳統製造業,公司如果活過了二十年以上的,做主管很少年齡會低過40,有也是鳳毛麟角。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做一個高階的專業經理人,除了專長及本身的素質以外,業界人脈,經驗及協調能力,缺一不可。這些綜合能力,如果沒有其它背景因素,只以個人來看,是沒法子用個人資質來解決的。有些東西,就是要時間來磨,不是聰不聰明的問題。

大陸現在的情況,就很麻煩。首先,由於經濟成長過速,尤其是很多企業是近十幾年才興起的。而這些企業規模並不大,但數量眾多,很快的,我們就會發現,做了三年五年的人就可以做到總監甚至總經理,帶上幾十個人領著公司向前衝了。

以打工皇帝唐駿來說,他今年才48歲,又不是創辦人,但在中國地位之高及收入之豐,可以算是職場奇蹟,而他最重要的起始功績是來自於擔任微軟大中國區總裁期間的良好表現。旅人不會否認唐駿是非常優秀的人才,但如果把他送到美國或是其它任何一個經濟成熟地區去,他還會有同樣的成績和身價嗎?

同樣的,在中國現在被拼命追捧的馬云,也是如此。不會否認馬云的能力和眼光及手腕,但把他放在台灣同一時期,他能有今天的成績?

寫這兩個人做例子,並非要各位去發酸,運氣時機也是能力的一種,只是希望在台灣的人,要明白,去大陸發展時,不但要看誰怎麼成功,還要看大環境。同樣的能力,在十年前起步,今天你是唐駿或是馬云,但今天你去,十年後,大概也就是他們手下的一個總監或是副總而已,做不到他們那種高度了。(從台灣人角度看,十年做到總監或是副總也是升官很快了)

好,從這兩個最極端的例子,你看到了什麼?

中國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不斷的在大量稀釋企業裡資深的專業經理人。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不需要特別的運氣,在很快的時間內,你就會被拱到很高的位置(相對於在台灣或是日本美國而言),原因是公司成長上去了,需要有人來管,但最適合的人已經在更大更高的位置,企業請不起了,只好矮子裡拔將軍,就是你了。

因此,在中國,三十幾歲做上市公司總監(協理),副總,甚至總經理的,比比皆是。一時之間,中國的青年才俊讓台灣人好不羨慕,也同時以已度人的想,哇,中國的人才真是多,他們成長的真是快,不只長錢,連人民腦袋都可以同步長。

(題外話插一句,不瞭解中國現況的人,就會以此而發表中國威脅論,用力的用這些例子來嚇台灣人,說他們會來搶你的工作)

但有可能嗎?

當然是不可能,一切都是因為總體經濟成長太快,個體企業只要選對了行業,在資源稀缺,而且人口眾多,市場廣大下所造成的畸形現象。人還是那個人,只是粥多僧少,不管什麼僧,只要你在廟裡,都能吃到打嗝。

旅人舉個例子。

在台灣,你要做到一個汽車銷售店的總經理,沒有個十年八年,甚至是十幾年的業界經驗,你是休想。不談人家用不用你,光底下一群驕兵悍將你就罩不住。而且台灣買家,問題多多,沒有這麼長的經驗,要做好正確決策,不讓店裡出事,那是很難的。

但在大陸,車子大賣也才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不要說十年以上門店經驗,五年以上還能在業界存活,做的不錯的,都已是稀缺人才了。現在剛興起的各個自主品牌經銷商,開了店,總要有個總經理吧?全中國幾萬個網點,都是在十年間迅速長出來的,你怎麼去培養十年以上的人幾萬個?

得,就往下找吧。而且,品牌愈大的,愈能找到好人,通用大眾的門店裡,十年經驗的老總還是有的。但在吉利或是比亞迪,那可是鳳毛麟角了。但他們兩家公司賣出的車子,在去年,接近一百萬輛,比全台灣賣的車子多三倍。

說到這裡,你再去看看大陸的汽車銷售糾紛新聞,再去看看他們汽車消費者的抱怨,看看他們層出不窮,在台灣不會發生,但在大陸稀鬆平常的門店交易衝突,而且衝突數量和品牌知名度成反比的有趣數字。你大概就會心裡有數,為什麼如此了。

資歷為管理人員帶來的經驗,對於企業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東西是不能用道理或是邏輯去推測出來的,只能靠過去的經驗來產生預防和示警的作用。同時,也能成為穩定企業的重要基石。

年輕人有朝氣,但年長者有底氣,健康的企業,兩者都會需要,而其比例及互動模式,則是企業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能力之一。

在中國,年輕人太多,但卻無可奈何。首先,這些位置,別國的人取代不了。用台灣人也不行,因為這些工作,和本土的顧客,有太多的關連性,不要說外國人,連外地人都會有問題。因此,只能在那個地方裡去找人,只能盡量找最好的。

(講到這裡,不曉得大家明白那種恐中症有多可笑了吧。真正會受影響的職務,都是極高,具有跨國能力的,如技術人員等等。但這些人才,在中國的薪水都已很高,而且本郷本土做的好好的,沒有多少人想來台灣的)

這樣快速上位的專業經理人,在初期,為中國帶來的,就是企業充滿了燥動和貿進。甚至在運營上,常常會急功近利,只求目的,不擇手段。而且,由於年輕,威望不足,團隊裡的凝聚力也很成問題,派系鬥爭當然也是層出不窮。

當一個社會裡,這種企業成了常態後,消費者的權益難以受到保障下,迷信名牌,或向少數幾個廠商去集中消費,也就自然而然了。台灣很多人誤以為大陸人虛榮,喜愛名牌。其實,在目前的消費環境裡,確實只有名牌才能夠保證消費者的權益,只要出了幾次事,上了幾次當後,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會向那幾家集中靠攏了。大陸人愛名牌,其實是悲哀,是整個社會缺乏夠資格的專業經理人後,必然的結果。

除此之外,從長遠看,還有一個隱憂是必需要嚴肅面對的。

這些年輕人上去後,最後在高位上的時間,會很長很長,這會使得企業中的人才循環產生不利的影響。這些情形在經濟高速成長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人會隨著經濟成長,規模不斷的擴張,然後自然的疏散出去。等到社會上各階層的人都到位後,就成了健康的社會職場環境,各梯隊都有人,而且形成循環。但這時間要很長,起碼要再二十年到三十年。

中國能否如此高速成長20年?旅人只能說拭目以待了。

其實中國現在有個行業,就已經開始有這種問題了,就是汽車業的汽車廠。汽車廠目前的政策是不再擴張了,也就是說,提早到了剛才說的行業成長滯留期。現在中國的汽車廠裡,青年才俊非常的多,三四十歲坐在高位的不乏其人。但想想,他再往上,也只剩下兩到三個位子,而今年才不到四十,後面的二十年,他能去那裡?

就算是不要二十年,五年就好。他不動,底下的人也不會動,就只能在集團裡轉來轉去了。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家公司遲早要開始玩內鬥,玩派系。但中國的汽車廠,現在能力其實還是很弱,成天玩這些,對行業的傷害實在太大了。

和工作倫理的不足一樣,專業經理人過快上位,對社會和國家造成的影響,是一種聚沙成塔,積少成多的傷害。北京政府如果想讓中國的經濟持續而健康的發展,這類問題的解決,其實並不比提升和維持GDP簡單或不重要。

今天這兩個問題,看起來是因,但其實是果,但現在又會轉化成為另一些事情的因,所以極難處理。由於這只有在人口數大,又成長快速的經濟體或是國家才會出現,因此想要借鑑別國的經驗來處理,是不可能的了。

中國經濟成長增速快,真的是問題多多,夠北京政府煩的了。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pc&aid=3823225

 回應文章

談笑運籌於天下之間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暴發戶市場
2010/04/30 18:09
中國是一個暴發戶的市場,
充斥著資本家與貪官二代;
文化水準增長的速度,
遠不及錢暴增的速度;
遲早要泡沫,
財富重分配一次。


桢之干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好文章
2010/04/01 11:59

旅人兄關於大陸企業的文章,很中肯。

謝謝你的分析,讓我受益。


啥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有個問題我確實要虛心問你
2010/03/06 08:37
我在大陸看過一些歐美企業。那些店在他們本國都是有頭有臉、有聲有色的。但是在上海就很爛。我覺得他們忽略本地居民的需要與習慣,將來一定會死掉。例如我去過一家賣甜甜圈的(在上海某家特大書店對面),跟美國的本家實在不能比。我相信在美國做得好的店,如果誠心誠意想把事業搞好,也該在中國找到一個適當的客層,開發他們喜歡的東西,而不是這樣半吊子的經營。

我就想,是不是美國的企業家根本把到中國經營當成某種唬弄美國股東的藉口,用ㄓ中國夢支持自己的股價,讓美國的投資人覺得希望無窮。但是因為他們不肯好好經營,在中國其實是很失敗的。這就像是我常用 Wikipedia。很多文章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語言的版本。美國人看了也許很開心,你看我們的計畫多成功,全世界的人都參加。但是實際點進去看,大多數的語言光是看就知道很沒內容。

我自己很粗略的觀察是日本人還是認真多了。他們的經營就多半比較認真。

當然美國企業也有很認真的。像是 KFC 的代理在台灣跟大陸都試著找出自己的出路。不過整體來看,我是有點懷疑。
云洲旅人(tripc) 於 2010-03-06 13:03 回覆:
你的觀察是對的,會有這種現象,跟兩個國家的經營文化是有關的。美國企業比較成本導向,擅於精算。你這裡的客戶水平就這樣,那我也就只提供到這水平的服務,這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實現營業獲利目標。但日本的企業理念比較注重細節,即便這裡的客戶不需要,但還是要盡量達成一致的目標。

你可以參考我前面的一篇跟豐田汽車有關的博文,裡面提到的,企業是以利潤為目標,還是以事業為目標的經營差異。你觀察的,就剛好在兩個領域裡。

這裡牽扯到很多管理裡要決策平衡問題,並不是單純的所謂要有國際企業水平一句話可以帶過的。美國企業沒有什麼特殊目的,也就將本求利而已,日本企業也沒有什麼先進理念,也就是企業慣性而已,別複雜化了。

KFC認真,是因為競爭者眾,它必需認真,不是他的經營者比其它美國企業更關心中國客戶,請參考我前面的解釋。

麵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只求有不求好
2010/03/05 12:53
大陸的一般消費正在起飛, 也努力拋掉自己原本不錯的東西, 像是早餐的西化就是一例, 近年就像台灣在1973年鼓勵學童喝牛奶一樣, 而喝牛奶就要配麵包, 大陸的麵包真是不好吃, 一個不起眼的麵包價錢可以吃一碗半的蘭州拉麵, 他們現在只求有而不求好. 85度C的麵包店在某些地方 (如徐匯區) 半夜也要排隊的. 就不知是不是蛋塔效應了.

啥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上海克莉絲汀餅屋
2010/03/04 21:40
我自己看過的結論是:至少我看過的克莉絲汀餅屋不像是生意很好,同樣的顧客數量,在台灣一定無法生存。而且他們的產品品質也不太好。

至於上海的 85C,我覺得問題也很大。感覺他們很會選店,都開在還不錯的位置。租金跟 24H 營運的成本會不會太高我實在不知道。但是麵包、甜點等的產品品質,根據我自己已經模糊的印象,我只能說有些人願意接受「化學鴨湯塊」,就讓他們吃「化學鴨湯」吧。。。。。

台灣也有很多產品品質堪慮的快速大型連鎖店。像是某家有老頭+老太婆照片的店,那個老闆好像以前也賣過連鎖披薩、連鎖咖啡。我不知道細節。但是從那種莫名其妙增加的加盟數量,我總懷疑他以前的幾家連鎖怎樣倒,這家以後也一定怎樣倒。
云洲旅人(tripc) 於 2010-03-05 15:11 回覆:
不要用台灣人的觀點去看大陸情況,一如你也不希望大陸人用大陸觀點看台灣。換個角度看事情才客觀,以我的看法,這幾家店都不會倒,而且會有大發展,因為,客戶不一樣。

麵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人的不解
2010/03/04 16:09

我一個企業家親戚, 很多人找他投資大陸, 他一概不理會, 只撂下話說:大陸有好那那樣嗎? 可以那麼快獲利嗎?

這是很多台灣人的迷思, 因為台灣的小, 所以不相信大陸的大, 記得2006年在上海參加一個針對台灣法人開的投資說明會, 與談人有一位是上海克莉絲汀餅屋的老闆, 也是成功的台商, 他說到大陸才知道甚麼叫做 "大" , 不用一個月出貨的量就抵得上台灣一年的量, 而且還在擴張中, 像後進者85度C正好搭上這班車, 也是做得風生水起.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之處, 就是大陸人民長久以來讓政府照顧, 可以從生到死, 但市場經濟起來之後, 很多人還是抱著以前馬列教條, 不願改變, 甚至變成新的 "反動份子" , 這種想法的人非常之多, 行動力也比較低, 相形下少部份 "敢" 的人願意孤注一擲, 就有成功的機會. 套句在股市說的, 初升段進場的人獲利多, 觀望者最終還是會進場, 但面對的就是套牢了.


啥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意味著這家公司遲早要開始玩內鬥,玩派系。但中國的汽車廠,現在能力其實還是很弱,成天玩這些,對行業的傷害實在太大了。
2010/03/04 12:19
併購以後,應該有些人就會走路。

我想這個東西大概可以跟 1950-60 年代美國的資訊業比較。我沒研究,但是我相信在那個時候,大概做電腦跟 IC 的公司也都是年輕人當家。很多公司幾年後就被併購了。所以年輕人不是錢賺翻,就是帶著鈔票滾蛋。
云洲旅人(tripc) 於 2010-03-05 15:12 回覆:
在大陸,不是這麼玩的。被併購,走路的人不太多,因為都是國營的,換個公司名稱而已。他們還是要負責安置裡面員工的。這一點,和西方國家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