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檮杌到逃晤──策展,關鍵在於論述
2012/09/14 09:28:05瀏覽30|回應0|推薦1

從檮杌到逃晤──策展,關鍵在於論述
文/陳泰松(中原商設系助理教授 藝評人)
既往的回顧

沒有論述或相關文本,關鍵字是沒有存在理由,不具意義的。因為它的功能旨在提供索引。不過,本專輯有意把關鍵字拉出思維的高度,像是策畫人賴駿杰在提案裡所說的:「把它從『工具』變成了主要討論的對象基礎」。這裡有個因果關係的轉變,一是關鍵字在網路時代扮演搜尋資料的重要工具,二是在台灣近年來當代藝術領域裡,這種在網路上具有強大索引能力的知識工具反饋在策展模式上,逆轉為其所謂的「知識對象」,如研究計畫、藝評專題、論壇或研討會等活動。

有個問題得要釐清:包括策展論述在內,無論是何種論述的生產,必然會有關鍵字的存在,在語意密度上特別被賦予構形性的發展,形成論述過程中的關鍵概念,進而在文宣、交談或各種會議場合中受到多方的關注。換句話說,任何策展論述都會有關鍵字,不是近年來才有的新生現象。的確,在當今資訊社會裡,關鍵字具有重要角色,透過強大的搜尋引擎展現它在商品經濟的可見權能,也如同它在文化資本裡的話題性,有時能帶來論述或創作思想的活力,但關鍵不在於字詞本身的執念,而在於反芻它所依附的文本,或諸多文本之間的互參與流通,相濡於鮮活的時代敏感性。即使語意質樸、勁爆、詭異或輕盈的新生概念也一樣,都是需要這種互參,才能有連結創生與擺脫舊詞套語的契機,否則終究是流於話語的聒絮與泡沫化的浮淺,廣告化的慣性思考或詞條化。總之,沒有不具文本經營的關鍵字。

這裡有兩點說明。

首先,關於2010年台北雙年展(以下簡稱2010TB)的「衛星計畫」論壇,它之所以要求與會者提出關鍵字而沒有議程規畫的理由,在於醞釀黃建宏所說的「轉化時機」,讓每個人在「字詞的開放中與他人交換想法」,以促成這個「臨時性社群的對話」。(註1)這是著眼於對話的論壇,跟話語權的「下放」可能無直接關係,故而不是為了「向藝文工作者索求知識的挖掘與堆疊」(賴語);相反地,這是希望透過彼此的對話來自我挖掘,因為所謂「向他人挖掘」的知識索求,莫不是基於自身所需的挖掘;且挖向的他人,有可能是來自於自己在想像層中的他者幻象。這不是說他人是幻象,而是說「我們所認為的他人」有時是個幻象,猶如拉岡(Jacques Lacan)所說的「類像者」(semblant,註2)。

類像者不僅是指我所認為的「他」,也包括他所認為的「我」,兩者是同類,彼此互為是類像者的存在。簡單地講,無論自認為是上者或下者,「下放」的說法都是欲念大他者(other),或被大他者的欲望所擄獲:前者是自我膨風成大他者,後者則是把建構自我的他者,想像成是大他者的恩典。他人,往往是被異化、淪為建構主體的他者,但不因此表示我們不需要他人的存在,並把自己武裝成「唯我論者」。其實,我們反而得須經由與他人的對話來鬆動自我與他者僵固的「想像軸」(axe imaginaire,註3),免得搞混他人(真實的存在)與他者(想像的存在)的分辨。其次,「衛星計畫」論壇希望與會者經由與他人的對話,以關鍵字提出個人觀點,發展自己的論述或批評文本。再強調一次,關鍵字之所以有意義在於文本生產,目的是要帶出文本間的對話或互文性的可能社群。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九月號‧第240期。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685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