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上鰕池名畫館的大元氣
2012/09/04 19:23:08瀏覽633|回應0|推薦2
◆日本見學(15)--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上鰕池名畫館的大元氣◆以文找文
上鰕池名畫館10


在大地藝術季的見學中,最感激賞的是「上鰕池名畫館」的作品,由居民村民共同參與,拍出一幅幅擬仿名畫的照片。
幾年來,常常前往農村觀看探訪藝術行動,總是覺得以協助農村之名的藝術下鄉,最後呈現的作品,總該對當地有所助益,無論是凝聚情感、彰顯文化或吸引觀光等,藝術創作總該真能幫到地方什麼。更上乘是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就有居民的參與,形成一種共同創作行動,藝術家不只給作品的魚,還互動學習藝術工具的釣竿,形成居民再創作的可能。
最糟的是,作品無所用,創作沒參與,農村藝術行動成為創作者拿農村當背景,擺了個喃喃自語的空靈作品。在台灣,許多地區有很多以美化為名的作品,發包建造,常常讓人看不出有什麼意義,過幾年拆了,在發包下一個無意義。
「上鰕池名畫館」是上乘作品,它讓居民參與,甚至到最後作品都不見,完全融入當地風景與生活裡。

上鰕池是一個極小的山村聚落,必須越過一座橋,穿過一個隧道,才會來到這個隱身山區的小聚落。聚落裡只有17戶,55位在地居民,夏日採集野菜,秋日收割稻米,冬季就是埋在厚厚的深雪裡,一樣有著人口外流、農村過疎的問題。
2009年的大地藝術季,大成哲雄與竹內美紀子參與上鰕池聚落的藝術行動,他們在村落住下,熟悉這個村落與居民,也拍了許多村落風景,在和居民討論下,決定以擬仿名畫,來完成共同創作。



創作的過程是有趣的,以拍攝方式擬仿名畫,不只要人物動作像,也要找出相似背景,更重要是利用不同晨昏光線,來呈現名畫裡的氛圍。背景的尋找,除了創作者之眼,更重要是村民的熟悉,知道高坡的大樹,秋日的田景,或是野池裡的荷花,最後居民登場,擺出畫中的姿勢,恰當舒適的面容裡,其實已經包含著攝影者與被攝者的認識與理解。
於是,一張張擬仿名畫的照片被拍攝下來,當這些照片呈現,讓人激賞的是,名畫名氣雖大,但是擬仿並非全然失去主題,而是以名畫之名,充分呈現地方、人物之美。於是,創作不在學的多像,而是在擬仿的過程裡,看見村民賣力的容顏,以及屬於當地的生活實景。

歷史名畫是個引子,照片有著現世的真實。



譬如達文西的最後晚餐,耶穌與十二門徒的畫作,村民聚集完全仿效畫中人物的動作,但是背景卻是居民家中的客廳,以及日式的矮桌,抄襲又不太像的擬仿,差異的裂隙,讓人看見當地的生活場景。


又譬如米勒的拾穗,明明是寬廣黃澄澄的麥田,三位長裙彎腰婦女,到照片裡變成野菜園,三位日式農作服農人,還有一位戴斗笠。照片裡,動作像、氛圍像,拍出名畫的味道,卻又宣告當下現世的聚落場景。
到最後,先受名畫吸引,再來看見照片裡的擬仿之趣,最後會好奇,這些場景在那裡?這些照片人物是誰?這個村落生活的實景是如何?於是作品開了門,從作品框裡溢出到聚落,名畫遙遠,但是生活極近。


看完畫,會想認識照片裡的擬仿名人,如何玩得如此開心,也想到村落走走,看看什麼樣的聚落,竟然有相似世界名畫的景。一旦走入山村,才發現處處是美景,在觀看與拍照下,來訪者也參與一場藝術行動。
自古名畫,總有時空抽離的問題,畫裡意義被緊縮在博物館、畫框裡,賞畫感動,但是一移目,就是斷裂的時空,割斷的情緒。但是從擬仿名畫的照片,它是一種連貫,看照、看人、看景,離開作品,緊連的是現世時空的氣氛,不會斷裂,無盡延續。



2012
年大地藝術季,這些擬仿名畫照片有了永久展示地,居民將舊碾米廠改造,成為一個名畫館。


但是這個名畫館也是擬仿,它不是氣氛典雅的精緻博物館,它以樓上舊空間陳列,樓下還賣村民野菜,兼放著雪國的生活器物,輪班的駐守村民,也不是專業的導覽人員,只會露出驕傲又害羞的真誠笑容,說著照中人的身分,以及親戚關係。


整個村子玩了起來,共同作一件值得記憶的事,賣擬仿照片、賣誠實野菜,不見得可以多賺多少錢,但是遊客的驚豔、居民的笑容,不是金錢所能計算,甚至不知有信心的居民,下一次又會共同創作什麼?


上鰕池名畫館,上乘的藝術行動,激勵居民的大元氣,讓一整座山村笑了起來!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681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