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現代化vs.全球化過程中,尋求「美」與「認同」的飢渴(轉引)
2012/09/01 22:36:10瀏覽75|回應0|推薦5

 2011年,廣東中山大學畢業生掀起了民國風的畢業照風潮,男學生穿上中山裝、女生著「文明新裝」。什麼時候,會讓一個社會突然珍惜起過往方美好?這絕不是審美觀的突變、倒退,而是「當下環境」缺少了一個主流的準則,因此讓人們只能往記憶中的完美片段去探求。
作者簡介:李政亮,旅居中國十一年,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千禧年初旅中國,正值社會轉型年代,見證經濟、市場、藝術、思潮的竄動與交替。以此背景寫下的中國社會觀察文章,散見各報章媒體,並集結成專書。現定居台灣,為文化評論者。


  服飾是一種美學,也是傳達己身風格的實踐。2011年,廣東中山大學畢業生掀起民國風的畢業照,男學生穿上中山裝、女生著「文明新裝」,照片上再以繁體字標上「國立中山大學」(民國時期中山大學舊稱)甚至「民國一百年」等字眼。2012年,南京的東南大學(民國時期的國立東南大學),學生們也在110週年校慶身著民國服裝在校園遊行。有趣的是,在民國風潮之下,網上甚至有出租或販售民國服裝的專門店家。

  事實上,民國熱在當今中國已是貫穿思潮與流行的重要文化現象。在中國,民國的定義是從1911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民國熱是一種懷舊(nostalgia)的現象,懷舊,原是精神醫學上的專有名詞,亦即思鄉病。一個人遠離家鄉多年,心中所想到的家鄉意象卻仍是完美如初。記憶是有選擇性的,為什麼人們將視線從現實移轉到那永遠美好的過去?現實與過去並非對立,憶及過去通常是因為現實的匱乏。

現代化vs.全球化過程中,尋求「美」與「認同」的飢渴

  那麼,現實的匱乏是什麼?恐怕是在諸多力量的拉扯下,無法在當下找到一個「眾所認可的美的標準」。在中國典型的歷史敘述當中,1840年鴉片戰爭積弱不振的滿清挫敗、1911年代表資產階級民主的中華民國成立、1919年代表社會主義思潮進入中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萌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幾個標誌性的時代轉折,也是不同力道的較勁結果。

  民國真的僅是資產階級民主與社會主義思潮萌發嗎?民國的成立,其實是清朝末年以來追求現代化的腳步下所產生。這並非中國獨有,日本與朝鮮也都在這樣的浪潮當中轉變,只是日本成功朝鮮失敗。當時的東亞國家帶著對現代的渴求以求置入全球政治經濟體系。在這個過程當中,從嚴肅的知識份子思想到流行文化的生產都滲入其中。整體中國迅速在中與西、新與舊、激進與保守等力量的拉扯當中。

  對很多現今中國的中國知識份子來說,民國時期知識份子所面對的命題與今日相仿,今日所談的全球化之下如何保有己身文化的特色,乃至國際接軌等論題,與民國時期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如何在中西之間取得平衡是一致的。

大師輩出的民國時期,成為人們反思的對象

  此外,今日大學問題叢生,雖然打著國際化的口號,但面對官本位的行政主導、浮躁氣氛下的學術研究,甚至到教授論文抄襲的學術倫理難以建立等現實窘境,大師輩出的民國時期,自然成為人們反思的對象,民國大師的思想研究甚至大學授課的風采等,都成為近年來出版的焦點。

  不僅如此,民國時期並非僅是官方論述所說的「社會主義思潮萌發」這麼簡單。民國時期的思潮論辯,從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到無政府主義等意識形態光譜一應俱全,人們試圖重回民國帶出不同的歷史視角。

  長期以來,中國官方的論述獨尊魯迅貶抑胡適,2008年,網路上胡適與魯迅的比較更達到高峰。但事實上,人們尊敬魯迅,卻反對一個被符號化的魯迅。此外,人們也想透過胡適勾勒一個不同的中國歷史。

  一如對魯迅神話的挑戰,人們也想掙脫過於政治化的小學教科書。在此脈絡下,2010年,《開明國語課本》時隔80年之後重印居然成為暢銷書,其他版本的民國小學教科書也接續出版。原因無他,既有的教科書當中,小朋友長大是「要為人民立功勞」;但在民國教科書裡,小朋友就是兒童,小學課本就是一種兒童文學,純粹是欣賞文學的美,而沒有背後的「工具性目的」。

  在中國既有的論述當中,三○年代上海是半封建、半殖民的病態城市,流行文化是文人呻吟與紙醉金迷的代名詞。唯一健康的是在上海這個病態城市當中殺出重圍的左翼電影。九○年代以來,流行文化悄悄地打開這個僵硬的論述。

張曼玉主演的《阮玲玉》,重燃「三○年代熱」

  阮玲玉,三○年代上海灘的傳奇巨星,她的人生故事隨著張曼玉主演的《阮玲玉》重新打開人們的記憶。張愛玲,華文文學史當中的奇女子,在前述的僵硬論述之下,直到八○年代時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九○年代香港電影根據張愛玲小說翻拍的《紅玫瑰白玫瑰》、《半生緣》等重燃張愛玲熱。

  鴛鴦蝴蝶派,是從傳統才子佳人小說演繹而來的文學派別,二○年代中期,張恨水的《金粉世家》成為鴛鴦蝴蝶派的重要經典。在左翼論述之下,鴛鴦蝴蝶派小說家的文字,無處不沾染封建社會愛情的腐朽味道。有趣的是,2002年根據《金粉世家》翻拍的同名中國電視劇,成為十年前的流行經典。有趣的是,當時正逢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風靡中國之際,《金粉世家》也被稱為「民國版流星花園」。

  此外,在民國熱之下,三○年代上海灘的影星與歌星傳奇,重新還原在歷史舞台上,從白光、周璇到李香蘭(山口淑子)。歷史舞台不再僅是左翼電影專屬。此外,1927年由黎錦暉所做的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也早已不再被視為「黃色歌曲」。

民國熱─一種時尚、一種想像、一種匱乏

  「民國範兒」──2000年九月善於引導議題的《新週刊》所推出的陳丹青訪談專題──是一種趣味、一種時尚、一種美學,更重要的是,民國熱反應的是一種集體的想像,投射在既有歷史論述的侷限、現實的匱乏。

本文摘自《or旅讀中國》No.6【瞅中國】P.132  歡迎分享,請註明出處,感謝~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680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