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預期學生的學習效應
2012/02/10 22:04:11瀏覽128|回應0|推薦8

課程設計,我認為學生可以學習到以下的能力回應教學目標:

1.強化學生統整的能力

通識課程是由各系各年級集合成的班級,尤欠缺跨領域的合作機會與能力。來自各系專業背景的學生不如同班同學來得熟悉,通常一學期結束彼此不認識,如何透過通識課程的匯流,給與全校學生彼此合作的機會應該是通識課程的價值之一,也是教師改變教與學的模式,提昇學生學習品質的重要媒介。

2.增加學生表述的機會

過去的講授法是以教師為主導,很難探知學生真正的學習興趣,過去的學生習慣於聽課,不習慣口頭報告,並且缺乏表述自己意見的能力,以致於自信心不足,在學校政策由重視教學轉為看重學生學習的導向之際,期望藉由此計畫教師嘗試改變教學模式,學習聆聽學生的看法,學生可增強表述能力。

3.擴大國際思惟力

八年級的學生喜好追求流行事物,人文素養貧乏,缺乏思考台灣與國際情勢的關係。如能在法治與藝術文化的文化法規與議題上,經由課程與教學網路等傳播媒介,喚起學生的共時感,如此能深化公民素養。

4.主動關懷社會

普遍大學生的個人意識抬頭,體認不到參與社會議題的重要,此課程無形中導入國際視野與行動實踐力,由大學課程擴散社會關懷的影響力。因此,十分迫切需要透過公民行動課程的引導,將學生自網路世界、個人主義裡拉出來,引導學生從事關懷社會的公益實踐。

就教育內涵的規劃而言,從關懷自身的生活環境到放眼國際,課程規劃朝向課程活動化、多元化的有機整合,建構出新的全人教育內涵,學生於此門課得以啟發他們的人文與民主的視野。此門課程極為樂意提供統整的學習經驗,與其他單位交流,展現在台灣的全球化公民素養。

本計畫預期可達到之效益,如下:

1.依課程規劃下對應社會的相關議題,提昇學生學習力。

2.落實議題程序的探討,與教育單位及基金會交流。

3.落實討論與實踐的統整活動和成果。

4.建立課程網路平台,內容包括:活動流程、小組討論及成果等。

5.檔案製作:透過有系統地展示活動流程、成果展示、紀錄評量等,學生可以檢視自己參與課程行動的意義是甚麼?分享學習與成長,肯定自己的參與力量,並持續關懷社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610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