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伯倫,美式家庭價值通俗劇的經典結晶
2008/10/17 05:50:39瀏覽620|回應0|推薦0
發表時間:2008/05/27 | 推薦數:39 | 回應數:6 

張伯倫可望轉任先發,洋基小老闆透過媒體放話,隔空對凱許曼和傑拉迪等經營管理階層高幹們所下的指導棋,看似即將奏效,姑且不論此舉是否有「行政干預技術,悖離專業倫理」之嫌,純就運動行銷的觀點來說,洋基硬是成功了,因為在球隊戰績低迷之際,把超人氣的張伯倫從牛棚牽出來調往前線,重新包裝上市創造話題,既可抒解後段班輪值圈的人力荒,又能將「火球男」本已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聚焦價值給再次極大化,堪稱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的宣傳高招。

其實張伯倫開季迄今的佈局者功力已不若去年耀眼(從防禦率來看的確如此),但嫡系皇太子的威名豈容質疑,此時此刻也沒人敢冒大不諱,拿他與同屬求勝一郎的休斯和甘乃迪「相提並論」,畢竟職業運動就是要不斷地造神,否則信徒(球迷)與廟祝(媒體)要拜誰?香油錢(票房收入)要打從哪來?

是的,就是環繞在張伯倫頭頂的那道光,遮蔽「大蘋果」的領空,讓急欲將繽紛奪目的「火球魅影」分割求售之紐約客頓獲天啟,進而起心動念,把「戰神」從遙不可及的聖殿迎回眾生寄居的凡間,在人神糾葛的信仰衝突中僥倖勝出。

然而,一個更大的困惑是,奉命下降塵世救駕的張伯倫究竟有多好賣?一百英哩的速球?沒錯,但他絕非大聯盟僅見的怪物;誇張的肢體語言?也對,但比他更臭屁的可多得很呢;上駟之選的青年材俊?這點雖無爭議,但更幼齒的投打天才亦不乏其人啊。既然個別差異性算不上獨步MLB的唯一,何故張伯倫小弟弟的地位竟致如此超凡入聖?

答案說穿了其實也沒什麼,因為張伯倫特殊的家庭背景,與美國傳統棒球文化最強調的家庭價值幾已達無縫接軌的駭人地步,其鳳毛麟爪物稀為貴的樣板神話沛然莫之能禦自無足為奇。

張伯倫淌流美國印第安人原住民的血液,對素以「民族大熔爐」雅號著稱的美國超移民社會而言,他代表的是最原始的一部份,而棒球又是美國佬的智慧結晶,此遊戲也極其罕見地以「家庭的進出活動」為訴求重點,甚至將本壘板的攻防戰(Everybody tries to play harder around the home plate)視為較勁雙方一決勝負的核心關鍵,若依據這套邏輯推演,「斷定」張伯倫就是在棒球運動的「本壘板」出生的也不為過。

再者,隨著美國倡導最力的民主政治在世界各國遍地開花後,民權與人權思想也已蔚然成風大躍進,全球各地的「原民處境」更因此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美國媒體既身為這一切主流價值的統合中心,會把球技和天賦皆高人一等的張伯倫刻意標示出來,予以「點油做記號」,大肆炒作一番的造神之舉,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再更深入探究,張伯倫傳奇之所以能走唱美國爆紅不衰,既叫好又叫座,成就運動文化史上一齣感人肺腑的偉大通俗劇,其最佳男主角應該是他父親,而非他本人。

一手拉拔兒子長大的單親老爸;以輪椅代步的行動不便肢障者;以及,千里迢迢從偏遠的老家趕赴最繁華的紐約城,見證愛子上場狂催球速的殺氣和狠勁,然後被電視攝影機活逮到老淚縱橫的特寫鏡頭,這裡面有多少兩性親子關係的缺憾,人道主義的終極關懷,大聯盟資本霸權附贈的家庭價值行銷創意即興腳本?它們,稀巴爛似的糊成一團,再拌啊拌的攪和出一「張」少年得志的英雄臉譜。

當然,誠如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地那般,也千萬別忘了,幼時的張伯倫,曾與父親傳接球的童年往事(like a father-son game, like we were out playing catch in the back yard),就跟「帶我去看球賽」(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這首歌曲一樣,亦會在那「張」臉的明星歲月茁壯過程當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刻痕和印記,畢竟此二基本要素,可是延續美國棒球文化「家庭價值通俗劇」得以生生不息世代交替,永遠傳承下去的最經典音畫合一串場橋段啊!

備註:本文部份內容與每週一至週六晚上11點至12點在FM98.5「寶島新聲廣播電台」播出的帶狀棒球談話節目「寶島紅不讓」同步播出。

(本文作者為邊邊角角棒球論壇美國職棒名家)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ponepen&aid=230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