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 the winner will be MLB who always performs the best scouting jobs by using the most powerful transcendental insights to sign with the unsung young free agents with the genuine potential
在亞特蘭大勇士隊的簽約代表沒有為他舉辦公開入團的記者會之前,蔡孟修究何許人也,大概沒幾個人知道,即使現在蔡已正式投效勇士,依然沒有在棒壇激起太多漣漪,此種群起麻木不仁的現象,未免令人好奇,本土棒球的專業性文化觀到底形容枯槁成什麼樣的德性了?
這樣的疑惑可能要推移至一個近乎「宗教性省思」的更高層次來探討了。
首先,台灣的學生棒運一直懷有非常濃烈的「冠軍情結」,彷彿球隊存在的價值就只有,滿足「叫我第一名」的世俗慾念而已,除此之外便一無所有,其犖犖大者的普遍性共犯型「權力」結構約莫如下:偏差的獎勵升學辦法,績效掛帥的校方行政當局,利益勾串的地方後援會組織等,而這張極盡自我扭曲的苦旦臉,也如同一道緊箍咒般,限縮了在前線打仗的教練和球員們的棒球視野,久而久之,技術面以外的其他相關思維即陷入一片混沌狀態,很難有什麼突破性的成長。
但學生棒運畢竟是教育的一環,過度錦標取向的結果,就是浸淫其間的當事人,愈來愈趨短視近利,讓棒球教育不僅蒙上功利色彩,甚且世俗化到無以復加的傾頹地步,嚴重悖離「清新健康,五育並重」的教育宗旨。
其負面影響是,輕則校方主事者濫用行政資源四出挖角,致強權名校如山頭般林立,且悉數集中西岸,置東部區域平衡的需求於不顧;重則許多資優好手被迫密集出賽,長期遭不當使用,不是提前「了斷」棒球生命,就是留下諸多後遺症,讓承接者(如來台尋寶的外國球團)收拾爛攤子。而無論又由此衍生出什麼樣的弊端,對台灣棒球的永續經營願景都是傷害中的再傷害。
也因為大聯盟已然身教言教告訴我們,棒球就是人力高度消耗的產業,但真正的上駟人才並不易挖掘,即使僥倖覓得,也極可能因傷痛等無可免的變數,而在眾人的唏噓聲中徒留遺憾(Mark Prior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放諸美日職棒皆準的鐵律,在台灣更不容挑戰。
道理很簡單,我們的制度和環境都不健全,根基和條件也不扎實,人才養成誘因又不具社會高度肯定的共識基礎,在個人成就動機微弱且偏低的劣勢下,很多玩棒球的小孩後來都屈服於家長的勸哄或威逼,遷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此世俗性最高,將來性也最安全的不朽選項,與棒球遊戲逐漸脫鉤。
於是我們從事棒球運動的人口,就在傳統制式文化並不鼓勵小朋友終身與球為伍的老舊氛圍中,始終呈現下寬上窄的「正金字塔、尖銳形、遞減」之常態發展狀況,又因「人力本就單薄無比,優秀人才更是物稀為貴」的基本面,總是無法大幅躍進,整體實力也就很難追上人家。
也由於人力資源相對匱乏,遂變相助長求功心切者亂抄捷徑,分進合擊將散居各地的稀有好手,不擇手段一網打盡,集體形塑「寡頭壟斷」的類托辣斯現象。而其目的無非是想,在有限的比賽場次裡,提高獲勝的機率,增加奪冠的可能性,即使操垮部份球員也在所不惜,反正選手都只是工具,壞了就丟,再補新貨即可,沒什麼大不了。
沒錯,球賽輸贏誰屬也是某種專業能力的投射使然,但保護選手免於受虐,以及,適度應用最基本的運動傷害防護知識,又何嘗不是專業的一部份?但在目光如豆的操作方式風行草偃蔚為時尚後,與「第一名」的世俗美譽全然無關的精緻專業又具多少世俗價值?那些更微觀、更深層的專業肌理,是否得深埋於冠軍盃的陰影底下,在洋溢著笑容的贏家臉上,永遠也找不到?
誠然,大聯盟之所以大係厲行他們唯我獨尊的經營邏輯所致。他們用勢利眼告誡自己,在利益掛帥的高競爭張力下,對後勤人力補給務必需索無度,但再好的人才亦難脫「既要遭物化,又等著被消耗」的商業本質。因為MLB的華麗舞台就是由,投打人力的高流動性,帶動錢潮資本的高集中性,逐步搭建而成,其極盡媚俗之能事的世儈相(任何人皆是過客,除有可能隨時被取代,也可以隨時被替換掉),絕對比台灣基層棒壇相關人等渴求冠冕加身的世俗大夢更猙獰,也更露骨。
只不過他們的所做所為都出自於最嚴謹、最全面的專業思維,也都發生在專業性最完整、最先進的自家場所,所以他們不怕人力的消耗與被消耗,也永遠有消耗不完的人力資源聽候其差遣和配送,正是基於這種佔盡高度優勢的戰略位置,他們必將成為永遠的大哥大,也是唯一且永遠沒有對手的大贏家。
反觀本土學生棒運,在提早落實大聯盟揭示的消耗術之餘,有無醒悟到「自己是否夠格如此依樣畫葫蘆?」從蔡孟修的例子看起來,答案顯然已呼之欲出。
長久以來,台灣棒壇的慣有面貌就是,重投輕捕和重打輕守,何故如此?說穿了也沒什麼,因為投打的聚焦性和受矚目度等世俗價值較高嘛!但沒有好的捕手就沒有好的投手,沒有好的投手也就不會有好的打擊;反之亦然,沒有好的守備(包括傳接球在內),就不會有好的跑壘和好的打擊,這兩樣都沒有,好的投手就不容易出現。
如此環環相扣的結果,一個永遠揮之不去的惡性循環就產生了:台灣棒球的投、打、守、跑和傳等五大基本戰技,彼此牽制相互漏氣,卻求不了長足進步。但比賽依舊那麼多,人力資源卻老是捉襟見肘,消耗與被消耗的悲情宿命即永難擺脫,末了,很多球員都是帶著渾身傷痛硬撐,甚至因此被迫提前結束其黯淡無光的選手生涯。
綜上所述,捕手這個守位對整體棒球實力的消長有多重要,似已不言可喻了。然而,問題又來了,我們是怎麼看待捕手一職的「功能」呢?從過去到現在,我們培養了多少「頭腦靈活又人高馬大」的捕手?應該沒幾個吧?
捕手基本上要擔綱四種極其繁重的工作,首先,指揮在場上守備的隊友站定最佳位置,所以他必須具備領導統御能力;其次,引導投手共同執行配球策略,所以他必須是一個良好的溝通者;再者,阻擋「加速橫衝直撞」急欲搶攻本壘的對方跑者得分,所以其體格必須既夠壯也耐撞;還有,他要有牽制壘上跑者和狙殺對方企圖盜壘的人之能力,所以他必須擁有強肩,其長傳能力也要符合「快、狠、穩、準」等四大法則,而此項特長(通常是最被忽略的評判捕手好壞之標準),也正巧是蔡孟修之所以能獲勇士隊賞識的最重要原因。
蔡孟修既然與生俱來此天賦異秉的能耐,為何未被變態的青棒挖角文化給相中,而轉學至高校強權一展所長呢?除了可能受限於「聊備一格的學生棒球相關管理辦法」外,說不定也是台灣基層棒運長期不重視捕手戰略價值的世俗取向,讓他意外地成為「漏網之魚」或「遺珠之憾」(說是另類的「受害者」亦不為過)使然吧。
因為,即使在當下,還是有很多基層教練把捕手等同於「不過是一個蹲在本壘板後面,負責接球的工具人」罷了。他們經常指派陣中個頭兒最不起眼的人去勝任那份工作,殊不知與其這樣,倒不如找一面牆壁來替代就好了!前ATP華裔網球名將張德培不是在長城拍過一部廣告,其台詞就是「I am the wall」嗎?言下之意即不無在幫牆壁宣示「I can receive and catch any ball」!
蔡孟修原本寂寂無聞的棒球人生終究是盼到大逆轉的時刻了,儘管他赴美之後,依然存有「被美國職棒既精密又殘酷的農場系統給消耗掉」之變數,無緣一圓大聯盟美夢,但其特異反例還是活生生地教訓台灣棒壇一頓:你們引以為傲的世俗專業,硬是被另一個更犀利、更世俗化的專業眼光(你不要的,也看不到的,就給我吧)所澈底超越了!
只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此暮鼓晨鐘引起的震聾發聵聲響畢竟太低沈了,竟然沒多少人關注,此舉亦在在顯示,大聯盟賴以領導全球的最高層級之世俗專業,或許已極端到近乎超凡入聖了,否則台灣同行的反應為何如此平靜無波冷淡以對呢?
他們究竟是「神」,還是位居其次的「聖者」呢?若兩者皆是,那往後的台灣棒球,如果繼續被超越世俗的「神聖」所侵犯和掠奪,也是蒙受「上帝的恩典」之照拂和眷顧,只怕叩首稱謝都唯恐不及了,又有啥好說三道四地指桑罵槐,抱怨個不停呢?不是嗎?
備註:本文部份內容與每週一至週六晚上11點至12點在FM98.5「寶島新聲廣播電台」播出的帶狀棒球談話節目「寶島紅不讓」同步播出。
(本文作者為邊邊角角棒球論壇美國職棒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