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自由廣場「黑熊媽媽有話要說」有感
2009/02/09 02:45:13瀏覽1961|回應0|推薦2
『黑熊媽媽有話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8/today-o5.htm是一篇看於2009-2-8自由時報的文章,提的是最近中國統戰工具團團圓圓的熱潮,反應的是台灣黑熊的保育處境,以及相對於黑熊的人類社會的問題。我看了一下,心裡有很多感觸,心想若將這篇文章翻譯給部落耆老知道,尤其所謂的老獵人,不知道他們會有什麼反應。

首先,我想問的是所謂『黑熊媽媽』這個稱號究竟是誰賦予的?誰有資格、有權或自喻說自己是「黑熊媽媽」?這樣的說法就如所謂「大地母親」,大地的一切生命與能量接來自存在於大地裡面看不見的彷彿母親的力量,也如「山神」,山裡面有神,神掌管、擁有或統治山的一切等等說法。也就是說所謂的「黑熊媽媽」聽起來彷彿台灣黑熊就是因為某人的存在因素才再次被「復育」(再生、重生、生產、分娩)出來,黑熊也因為所謂「黑熊媽媽」的存在才得以被保育,或者是說黑熊曾被某人照顧或拯救,黑熊有恩於某人而將某人視同給予再生之生命的母親般看待,真是如此嗎?這是個什麼樣的生態思維?並且黑熊會有如此情感表達方式嗎?與台灣自然生界共生共存千百年以上,更因此生產豐富神話傳說、生態知識,表現了多元多樣的人與自然神聖關係的的南島民族諸族,皆罕見如此自稱為某某物種的父親或母親,在布農族的世界裡頂多就是認為百步蛇是該民族的朋友kaviaz,但其背後是有一套自然文化的關係與脈絡奠基了基礎,這也是為何布農族傳統服飾會是百步蛇之圖騰,是紀念了一段人蛇之間的古老戰役。「黑熊媽媽」?神格化了點,我不表苟同。

其次,該篇文章也開宗明義的說:瞭解黑熊所面臨的「生存威脅」才是優先要務,並且發現狩獵以及行使狩獵的獵人是造成黑熊生存威脅的直接與最大因素。我想知道的是當初黑熊媽媽還未能夠接觸到黑熊時,連黑熊長怎麼樣、個性如何、心裡想什麼、住在哪裡、如何接近、如何捕獵都還不知道不會時,誰促成了兩造之間的奇幻相遇?必然不是黑熊媽媽獨獨一人,這需要一些認識黑熊的人的協助,但不會是國家公園的公務員可以幫忙的,我高度的肯定布農族以及獵人在此必然扮演極關鍵、重要的角色。但是事隔好幾年以後,黑熊媽媽終於誕生了,卻彷彿要在此時將黑熊的「生存威脅」丟給布農族、獵人承擔,真是情何以堪。但是我們要問的是:誰促成了「非法狩獵」?如何是非法狩獵?這法是什麼法?顯然此間有一套所謂的山肉市場經濟邏輯,要問的是誰在吃?另外,誰讓食物可以從山林裡移動到餐桌上?這個「誰」是從何得到(或為何擁有)如此能力?我認為不是那麼簡單三言兩語的說法就可以帶過,這必需要有更多嚴謹的研究與分析,給於讀者更多豐富的資訊進行判斷否則會造成許多誤會。文中常提到「獵人」,但是獵人又是那一些人?不同的群體、個人與其背景分別有著什麼樣的動機、處境以及行動?若不交代清楚很能讓人直接聯想的就是「布農族」人,換句話說,非法狩獵者好像就是山岳民族布農族人,真是如此嗎?深居山岳,傳統領域又被國家霸佔,保育界又來個刻意的誤會、栽贓,真想大聲的說:「你為什麼要欺負我?」我想再問的是,國家保育單位又做了什麼?

再者,布農族與黑熊之間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文中所提傳統布農對於黑熊處理的方式是筆者所肯定的,布農族不輕易獵取黑熊,背後有其嚴謹的傳統規範、禁忌,並且要認知的是傳統狩獵事實上只是一種依附在傳統農耕生計的生產活動之一。然而值得討論的是文中所提:......傳統文化和價值卻逐漸淪喪中。為何是「淪喪」而不是消失、式微?聽起來像是原本極為神聖、充滿倫理,是黑熊的保護者,現在卻是道德淪喪,是黑熊的殘殺者。但是誰造成了那個淪喪?那個淪喪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而誰又破壞了布農族與黑熊之間原有的禁忌、規範關係?這樣的關係被破壞了以後對黑熊有什麼影響?並且現代的布農族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情況?他們依然保有他們的生存棲地嗎?他們有否被參與在黑熊保育的行列裡?什麼時候讓他們可以跟黑熊一樣可以自由的回到自己的棲息地呼吸、走動、行使作為布農族人的基本價值,讓布農族恢復與黑熊之間的神聖關係。但多數的時候他們連「靠山吃山」的機會都沒有,在許多的討論中也刻意的不談及原住民是如何遭受到殖民、外力干預以及國家機器宰制與剝削以至於他們喪失自然主權的變遷脈絡,而單單只從保育問題回過頭來誤會他們。

最後,我想說的是,看看團團圓圓令我們想起了台灣的黑熊,然而想起了台灣的黑熊,我卻看見了與黑熊同為台灣山林夥伴的布農族人,後者完完全全的被屏除在自然保育、環境保護的行列,並且長時期以來都被誤會為自然生態、野生動物殺手。我想說的是,在過往千百年的歲月過程當中,布農族人不僅沒有殺光黑熊,反而透過禁忌、規範維持了人雄之間神聖、自然的關係,並且孕育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與歌謠,傳頌台灣山林生物文化多樣性之美,現在談起黑熊保育若不借重、尊重布農族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必然失之生物與自然環境、人類社會、宇宙之間的關係與價值。國家公園等國家保育單位設立於布農族傳統領域、聖山,又強制該民族使用權利,又是一個怎麼樣的生態學意義呢?因此我認為,了解台灣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人目前所面臨的生存威脅,才是優先首要。

黑熊媽媽有話說
◎ 黃美秀
貓熊新聞熱,也使得台灣黑熊受到關注,包括比較兩種熊在保育經費上的懸殊差距,或讓熊返回山林的聲音等。但是,了解台灣黑熊目前所面臨的生存威脅,才是優先要務。
近年來筆者於野外研究捕獲繫放的十五隻台灣黑熊中,有八隻個體曾因誤中獵人的非法陷阱,導致斷掌或斷趾。這無疑地提供了非法狩獵持續威脅台灣黑熊種群的證據。
台灣黑熊在很多原住民族傳統上具有社會和文化的重要性。就以布農族為例,傳說人與黑熊源於共同祖先,認為黑熊的習性如「人」,視殺熊如同殺人一般。故早期對於獵熊的時間有嚴格的限制,也在祭典上與所有族人分享獵到的熊。即使有此獵熊禁忌,因為黑熊數量稀少、凶猛,且狩獵困難,獵到熊仍被認為是一件榮耀的事情,獵人會被視為英雄。
然筆者研究發現,雖然有高達六十七%的受訪獵人仍相信獵熊的禁忌,但許多狩獵黑熊相關的傳統文化和價值卻逐漸淪喪中。事實上,台灣黑熊通常不是布農族獵人的最主要目標,偶蹄類動物才是。然而,仍有六十二%捕獲的黑熊是因巧遇獵人而遭射殺,另有三十八%則因被專為偶蹄類動物設置的陷阱所誤捕,而且黑熊被陷阱誤捕的比率似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除了非法狩獵的威脅之外,筆者也發現,在玉山國家公園附近地區,民國七十年前被獵捕的黑熊僅二十二%被賣到山產店,然而到了八十年代,已經暴增到五十九%,平均獲益可超過八萬元,約當時平均國民所得的三分之一。近年來的資料顯示販售一隻熊可以獲利超過十萬元以上。在優渥的市場經濟利益驅使下,黑熊被獵捕的壓力一時恐難消退。
由此可知,除了棲地破壞外,非法狩獵和買賣是目前台灣黑熊存續的首要威脅。台灣黑熊的保育工作絕非僅是學者或政府官員的責任,獵人若可以減少非法傷害台灣黑熊的程度,以及民眾不因好奇或一時口腹之慾,而消費瀕危的野生動物,就是為台灣黑熊的保育盡一份心力。
(作者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外號「黑熊媽媽」,http://tve.npust.edu.tw:8080/project/meibear/)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ngkusaveq&aid=263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