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24 12:15:10瀏覽5856|回應3|推薦52 | |
一整夜拍了幾千張相片,製作成縮時影片,希望能展現大南澳溪出海口晨昏之美。 大南澳溪出海口,匯集了南澳南溪與南澳北溪的溪水,在出海口的沙灘上形成一處寬廣的潟湖,因為地處宜蘭縣與花蓮縣交界的東海岸偏遠地帶,沒有太多的燈光干擾,是一處低海拔地區、難得的拍攝夏季銀河的理想位置。 自從去年八月份第一次來此拍攝銀河,就深深的愛上此地的空曠與寧靜,連來了兩三趟之後,看似該拍攝到的美景應該都已經拍過了,但唯有「初升的銀河,由海平線上浮起,倒映在平靜潟湖上」的美景未曾拍到,因為那樣的時機僅只發生在在春夏之交,偏偏這一段期間是宜蘭地區天氣最不穩地的季節,所以想要拍到就必須密切掌握天氣的變化。 熬過多雨的春季,已入梅的104.0517日,這樣的時機似乎出現了:農曆三月三十,銀河出現時間約在2200時,月亮出現時間為隔日凌晨的0421時,所以只要天氣狀況能配合,幾乎整個晚上都可以拍攝明亮的銀河,而氣象預告顯示當天晚上是晴天。 吃過晚餐之後興奮的由宜蘭出發,2200前就已經到達大南澳溪出海口北岸的潟湖邊。群星雖然已在藍天中閃爍,但是低空快速流過的雲層卻從未停過,眼看著銀河從海平面上現身的時機已到,卻只能從雲隙中依稀看見銀河的身影,也就只能徒呼奈何了。 午夜過後,流雲終於散盡,銀河清晰地出現在海面上,但是已經舉高45度角,與我的期盼的低角度已經有所差距,而海面上作業漁船的明亮誘魚燈也多少干擾了拍攝。 雖然與預期有一段差距,但是能夠拍到平地的銀河還是讓人興奮,此行有不會空手而歸了。 下一張可見群星在水面的清晰倒影,只可惜銀河位置已高,無法看見銀河的倒影。 長時間曝光之後的南極方向星軌,水面上也出現星軌的模糊倒影,還頗有趣的。 用魚眼鏡頭才能拍攝出整個天際成環狀的銀河全景,與肉眼看到得極為相似。 空曠的大南澳溪出海口,入夜之後極為寧靜,只有長浪拍擊灘岸的浪濤聲,還有河床地上棲息的夜鶯啼聲,來到此地看著星空發呆,是一種心情的放空與享受。但是當天午夜過後,不時有機車和汽車路過潟湖邊,匆匆地趕往出海口,讓我不禁開始懷疑海口有什麼事嗎? 日出前銀河已經在微明的藍天中淡去,我整理好攝影裝備以徒步的方式向出海口走去,一來可以拍攝出海口的日出,二來也可一探出海口燈火晃動的究竟。 來到大南澳溪出海口,發現沙灘上停滿了汽、機車,而狹窄的出海口站滿了手持抄網的捕魚人,在潮來潮往的出海口撈捕著什麼,而手持的網具與之前在蘭陽溪出海口所見,撈捕鰻魚苗的網具差別甚大,小多了、而且輕便多了。 在微明的天色中,捕魚人的頭燈在出海口晃動著,一陣大浪拍過,捕魚人將網口對準從灘頭退下的潮水,撈捕潮水中的魚兒。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遠在台灣東南端的台東縣有人用這種方式捕魚苗,卻不知道捕捉的魚種為何,更不知道在宜蘭也有人用這種方式捕魚。 日出前東方海面上的雲彩越來越明亮了,而農曆三十的大潮也越來越洶湧,幾波大浪接連的打上空曠的沙灘,灘岸上作業的漁人顯得險象環生,於是補漁人開始撤退。 潮水退得越低,顯示下一波浪潮會來得更強、更猛,讓人為還在作業的漁人安全擔憂。 當旭日還在與天邊的雲層做最後的掙扎之時,金黃色的晨光已經撒滿海灘,最後的幾位漁人也踩著金光開始撤收。 一群漁人蹲在沙灘上清理捕撈的成果,我湊上前去詢問捕撈的是甚麼魚種?得到的答案是「禿頭鯊幼苗」,一種生長在淡水中的魚種,成魚在成熟之後回到大海生產,出生的幼苗又乘著海潮洄游回母魚生長的河口,游回到上游後成長。聽說,這種魚苗十分鮮美,價格亦頗高的,所以會吸引這麼多捕魚人如此危險又辛苦的來捕撈。 旭日還沒有冒出海面的雲層,沙灘上的人、車,幾乎已經撤得乾乾淨淨,唯獨一位老漁夫孤立在沙灘上的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 老漁夫一身捕魚苗的裝備,微微彎曲區的身形顯見年歲已經不小了,揹著雙手站在沙灘上,專心地觀察著海面上的變化,完全無懼於一波波打上來的大浪。這情景讓我想起軍中的諺語「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形容住在營房裡的軍人〈包含軍官與士兵〉來來去去,最後堅守營房不調動的唯有老士官長。眼前的這位老漁夫的身影,堅守著他的大海到最後的一刻,就像軍中的老士官長。 日出前海面上的雲隙光,像舞台上跑馬燈似的輪轉著,放射出萬丈的光芒。 路過的流雲,被「探照燈」掃射到後變了顏色。 晨光中,分隔東澳與南澳的鼻仔頭陰暗的身影。 漁人撤退後的海灘上,獨留一群小燕鷗憑藉著高超的飛行絕技,在浪頭上啄食魚苗。 漫步在空曠的出海口海灘上,悠閒的欣賞這清晨的美景,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