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做個「反守為攻」的Smart閱聽人
2007/04/13 22:21:42瀏覽392|回應1|推薦5

做個「反守為攻」的Smart閱聽人

從大眾傳媒看性的誘惑?  

  有一天,跟一位友人閒聊著,他突然話鋒一轉:「你們傳媒為什麼一定要跟色情黏在一起?」這大棒一揮的一句話,突然讓我眼前冒起了金星,我好辯的個性立刻想跟他討回公道,只是我實在很難回答他幾個疑問?

  「為什麼手機廣告非得跟一群泳裝辣妹扯在一起?」

  「好喝的飲料一定要在圖書管裡扭腰擺臀一番嗎?」

  「線上遊戲就必須脫………」

  他一連串的問題讓我節節敗退,頓時只有揹起傳播〝原罪〞一般的吱嗚來吱嗚去,不過心理慶幸著還好他是個只偶而看看電視廣告的人,如果他還常看新聞、綜藝、戲劇、又愛上網路,那我可能要在今天〝失去〞這個朋友了。其實跟我抱怨的不止他一位,也包括我自己。

  我常在想媒介內容與情色真有這麼難脫鉤嗎?今天我不想從〝脫鉤〞去談,我們來談談它們為什麼這麼容易〝掛鉤〞吧!

  性的刺激讓收視率沸騰?

  美的事物大家都愛欣賞,包括人體,大衛的雕像線條與比例讓人目不轉睛,不過視線停在〝重點〞的時間還是會多一點,美麗的維納斯誕生,總讓人好奇她頭髮的〝背後〞,對「性」的好奇與曖昧無須人教、本能如此。既然「性」的力量如此強大,肩負起媒體收視率重責的製作人怎麼可能棄之不用呢?

  我常跟製作人爭論這場愛情戲可以在公園處理掉,為什麼一定要我寫到海邊奔跑?難道在床上滾來滾去的男女感情就會強過四目相對、含情脈脈的男女?製作人總是軟硬兼施的希望我屈服,畢竟在他收視率的那張紙上,總是讓他相信這種「性」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始終〝惡劣〞的默默祈禱許多製作人的決定會失望。無奈常常失望的總是我。

  得不到的私慾,讓劇中人幫我滿足

  用任何媒介形式所呈現的戲劇故事,總是需要貼近生活,免得太疏離(我無意談實驗片喔~),又不能太貼近,免得無趣,所以就常見到很像鄰家女孩或學校老師、公司某同事類型的劇中人,而在他(她)們身上總是有發生不完的愛情與濫情,有時感人、偶而扼脕、多半變態。學生會愛上老師、老師會跟家長有一段、家長又容易找隔壁家的人偷情、好不容易看見兩個正常的男女相愛,最後又發現他們是兄妹……。即使你一路謾罵劇情,可你心中還是在某種私慾下,藉著劇中人的行徑得到部分的滿足。這是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與影響力,我們稱它叫觀眾「投射」心理下的「移情作用」。

  移情與社會學習

  不能否認很多壓抑的情緒與情感,真的可以在傳媒中達到紓發,有的人喜歡用call in、有的人習慣用一堆哭濕的衛生紙,不管哪一種,在移情作用下看似你的情緒得到某種正常的抒發,不過其實你可能已經在累積的習慣中進行著「社會學習」的模仿效應,這種效應或許一時難以察覺,不過久而久之就會在你的認知與行為中相互增強著,最後變成你的價值觀。說實在的,情緒發洩一下還好,就擔心你選擇了情感發洩、情慾發洩。

  這種「性」偏差價值觀的建立,其實早已開始出現在受大量媒體影響下成長的男女們。

  無須逃避媒體,而是學習與它共處

  話說回來,也別只看見媒體的壞處,它的好處也不少,無論知識獲取、寓教於樂都有它的管道與價值,只是社會習慣放大它的壞處與那幾台老鼠屎。我總認為不要因為天上的幾片烏雲,就讓你決定一輩子杵在家裡。我有位患了癌症的朋友,出院後,我問他癌細胞都除去了吧!他跟我說,怎麼可能?醫生跟他說從現在起要學習與身上的癌細胞相處,直到死去。我不敢說媒體是個癌細胞(畢竟我也是個媒體人嘛!),我卻欣賞我那朋友認真與癌細胞相處的心情。你身邊有很多事情是逃不掉的,不如學習與他相處比較來的積極點。

  「共視」才有「共識」

  這些年我的恩 師黃迺毓 老師與一群同樣愛孩子的老師與家長們不斷在推動「親子共讀」的觀念,我們看見這種「共讀」的果效真的不小。因此,我極其鼓勵男女朋友或是夫妻們,觀賞媒體時也要儘可能做到「共視」,不要自己「獨賞」,如果在媒體內容中有任何建立「性」的價值觀的機會時,也容易在一起討論中彼此找到屬於你們兩人的價值觀念,簡單的說就是,要「移情」就「一起移情」,如此的「共視」才容易有「共識」。很多男女間的觀念落差泰半多是單獨一方「移情」走了,或是雙方移往了相反方向,永遠對不著對方。

  做個「反守為攻」的Smart閱聽人

  常聽到新聞工作者要做個稱職的守門人(gatekeeper),家長在家裡要做孩子們電視的守門人,好好幫他人把關。我在想除了當個看似被動的守門人以外,我們更應該當個積極主動「反守為攻」的閱聽人,我不是要鼓動大家去抗議什麼?(我們社會實在不缺抗議!)而是希望大家(尤其是夫妻們)學習把媒體的使用權握在手中,比如說:

   .堅持收視品質 

    別讓自己處在充滿性誘惑的節目上,若想接觸一些增加夫妻感情的影片,也千萬別從情色片下手,那些不過是無須感情又傷身、傷心的動作剪接罷了。夫妻可以藉著許多不錯的愛情類型影片培養氣氛,如此才能跟著劇情的起承轉合達到有節奏感的親密行為,而這種看似簡單的親密行為脈絡卻足以建立夫妻間共有的私密行為習慣與感受,讓〝他(她)人〞不易取代。

   .以預錄取代綁樁 

    最近有一個廣告,女兒飛奔中聽著話筒一方的母親哭泣著說「來不及了……。」直到她衝進家門才知道是因為看不到連續劇結局,因此業主希望未免遺憾再次發生,請到網站收視,這種〝遺憾〞其實是許多朋友的〝共同經驗〞。我們常會因為習慣收視某個節目就在固定時間裡,樂意的被電視綁樁,其實我也不能刻意的說某種收視習慣一定不好,我只能說這裡提供另一種選擇也不錯,我們家因為兩人都比較忙碌,於是就採取電視預錄的模式,在休假的時間一次補足進度。說是補足,但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反而比較有效率,我們會跳過無病呻吟的內容、多此一舉的情慾行為或是顛倒是非的價值觀。同時也會保留一些不錯或是可以探討的節目內容當作課堂的教材。

   .管它「好片」「壞片」能提供討論的就是「教育片」

   我們儘可能不要養成看一部影片(節目)就立刻罵一部片(節目)的習慣,畢竟許多節目內容之所以成為所謂主流性,一定是因為它貼近了某種共同意識,即使我們稱它是性價值觀偏差。為此,當我們在定義好片與壞片的當下,不妨進行一些討論行為,我們可以多加擅用一些適合甚至是有爭議性的媒材,用在成長性的團體中,讓大家針對像是「性」價值觀方面的內容做分享與討論,例如:電影「麥迪遜之橋」的愛情與婚姻觀、電視偶像劇「魔女的條件」的師生戀、母子糾葛…等等。當然啦!如果討論的結果真是負面居多,我更建議大家勇於將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不管是用平面、電子或是網路媒體。畢竟現今的傳媒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皇族御用,而是垂手可得的平民工具。

  傳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把傳媒想像的太可怕了。

  學習與傳媒相處是一門必修又很複雜的功課,如果你問我該如何修好這門課?

  嗯~讓我套句人間四月天的雋永台詞:「我得用一生回答你。」

 

             (本文發表於愛家雜誌200510)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tusliu&aid=892892

 回應文章

段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意外
2007/04/14 13:03

這篇曾在雜誌上發表,毫不令人意外,因為寫得很好,很有條理,而且也標示重點

寫得很好,所以會刊登在雜誌上,並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