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13 03:13:34瀏覽2232|回應11|推薦49 | |
(秘魯山車遊,網上抓的廣告圖) 許多台灣人對旅遊的看法與做法,似乎停在幾百年以前,說文雅點“行萬里路”,說白了就是“趕路”。由於時間金錢有限,最好跑得越快越值,去的地方越多越好。每到一個景點,除了少數白目的,還學古人牆上題首詩,偷偷刻個字:“到此一遊”,其他多數人,就搶著照相。 好玩的是:多也不照景點,不去照觀賞到的人物景色,只照自己。要看自己,找面鏡子即可,何必辛苦地坐飛機趕路大老遠跑來呢? 如果人生是故事,旅遊也是故事的片段,台灣人的旅遊故事可能大同小異,趕飛機,坐遊覽車,上車睡覺(還怕曬太陽,定要拉下窗簾,也不讓別人看車外景物),下車小便,照相,吃飯(還最好只吃中國菜),換旅館,morning call,再繼續趕路等等。 遊畢,帶回來一堆照片,照片中都是自己與親友,手比個“V”,或兩個“V”。 (Btw,有人能告訴我,為什麼照相要比個“V”?二戰贏了,大家比個“V”是勝利victory的意思。60年代嬉皮反戰的,比個“V”,不被警棍打,是和平 peace symbol 的意思。這幾年全球華人,都跟台灣人學,照相手比“V”,是預知要贏大滿貫了?王建民要贏了?還是21世記,大國“和平”崛起?) 你如果問,去了那麼多地方,幹了什麼? 最多是有水的地方,脫鞋玩玩水。你問去摸天使魚了嗎?去潛水了嗎?去學沖浪了嗎?去海釣?去滑板/艇/舟了嗎? 答:太貴了,時間也不夠,只照了幾張相! 最多是到了有山的地方,走走便道。你問去玩zip-line了嗎?去騎車了嗎?打了一場球?去露營了嗎?去學滑雪?去漂流了嗎?去爬了那有名的瀑布嗎?登頂了嗎? 答:太貴了,時間也不夠,只照了幾張相! 台灣發展觀光事業,也是依著同樣的思維,幾十年來,開發經營一些遊覽車可以趕得到的景點。 當然吸引到的,也是一群只能坐車跑景點的遊客。 格友史屁伯當導遊,說看不慣大陸小孩在遊覽車上打罵父母。身為父母,要帶小孩出去度假,我再自私也不會去這整天坐車趕路,小孩沒的玩的活動。因為知道一定不被小孩打死,也被吵死。父母不死,旁人導遊也半死。如果是正常父母帶著小孩去度假,不太會選台灣,或遊大陸! 除了有小孩的家庭渡假者,消費力強的旅客,多喜愛戶外活動,新鮮,與挑戰的青壯年,或自認年輕(如我)的一群。他們要去玩山玩水,不是遊山看水。他們有飛行過半球,去登一座山,去騎一趟車,去滑雪,去潛水,去比賽直排輪,去白水漂流等等。 你說:台灣好,山美水美人美,幾天幾夜,坐遊覽車環島。他們可能會說:謝謝,拜拜,等我70後再來。 我時看旅遊雜誌或飛機上的免費雜誌,有文章或廣告,介紹或推銷各國的風土人情,吸引渡假遊客。那些文章廣告都在銷售“故事”,一個能充實讀者或遊客人生的故事,回來可以講給別人聽的故事。 例如,(我的夢想遊點之一)去秘魯安第斯山上騎山車。“故事”吸引遊客,許多華人遊大陸,明知旅遊環境差,去都是為了看一些“故事”發生的地方。許多僑胞一再回台灣,也是尋找“光陰的故事”。 當然,這些旅遊雜誌很少看到介紹台灣的,也看不到台灣買的廣告。(可以想像觀光局官員的說辭:小國家,經費有限。雖然,台灣經濟是世界排名近前20名,台灣總謙虛是小國家,就像談職業運動一樣謙虛:小國家,市場太小,搞不起來!) 可是,我也好奇地想,如果有台灣觀光的文章與廣告,我們又能推銷什麼樣的“故事”呢? 除了提供走馬看花幾日遊,夜市(嚇死一車老外的美食),故宮(現在也像是菜市),還有呢? 所以,真能享受台灣的觀光客,只多是世界各地這些拿外國護照的華人吧! 國際旅遊是無煙企業,可是正如其他企業,要創新產品,適應市場與消費者的需求。台灣的觀光並非市場導向,反由各級政府主辦,與市場與消費者脫節,應該考慮改進了。否則,有點像大陸改革開放以前的計劃經濟,國營商店,毫無競爭力,不作古倒閉,也是奄奄一息。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