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24 21:11:51瀏覽178|回應0|推薦5 | |
這話,是我今天頗有感覺的一句話: 就只是「習慣」的問題。
好像很多有事情很難,很不容易做到, 不過根本的問題只有兩個:有沒有「心」,以及「習慣」。
沒有「心」,對於任何「想做的事」 就只是想想而已啊,自然很難辦到。 至於習慣,我想:「為學貴在持恆」這句話或多或少可以解釋。 要你今天運動三十分鐘,不難做到; 但如果要連續一個月每天三十分鐘,那就很困難了。
這也是我很大很大的問題啊……。 雖然我挺喜歡寫東寫西,但是若沒有保持「寫作的習慣」, 就很容易怠惰下來,十天半個月才寫那麼五六百字。 這樣的傢伙,應該很難有所作為吧!(笑)
最近喜歡用「破碎」形容自己。(大笑) 感覺用這個詞兒形容自己怪可憐的,但是最近的我很喜歡XD
我的思緒很「破碎」。 總是一段一段的,不成篇章,更不成氣候。 常常「哦哦~這個想法感覺挺不賴的,等等要寫出來!」的衝動出現, 然後那個「等等」就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 直到這個想法在腦子裡漸漸發霉,然後化為塵埃,消散在數億腦細胞中。 這真的是我非常大的弊病啊……。
真的,如果不趕快寫寫紀錄起來, 等到過一段時間,想要記錄的時候, 就會發現,想要寫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啊~~~ 最後只能很簡要的寫個大綱,然後就遺失我最大的樂趣了: 一邊寫一邊回味,然後在電腦前啪啦啪啦打字之餘, 還像瘋子一樣自言自語,偶爾更會大笑不止。 這也是會什麼我會堅持:「當我寫作時,我要一個人待在房間裡。」 因為這樣才可以毫無拘束的發神經啊~(茶)
喜歡用「破碎」,其實也是代表我對「統一」的力量的渴求。 我希望能有一個能量,將我破碎的思緒和文字, 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篇章。 我常常都是寫一寫,就覺得「氣數盡了」, 然後完全不知道怎麼收筆與結尾。 也許,這跟練習也有關係吧?(聳肩)
現在,來個簡短的記事吧!
在除夕那天的中午,我父親的姑丈, 我要叫他「姑丈公」的老先生過世了。 他的訃聞是大紅色的,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喜帖呢。 姑丈公,享年九十八歲。算是很長壽了呢!!
其實他就住阿婆家隔壁, 以前閒來無事常常去他家串門子,或是他來我們家串門子。 姑丈公是在睡夢中過世的,是自然死亡,非常安詳。 過年那一星期,還有這一星期,常常過去他們家幫忙我姑婆。 他們家的兒子女兒,都不愛結婚, 讓姑丈公雖然九十八歲了,卻沒有一個孫子可以抱。 真覺得有些遺憾……。
今天,是姑丈公出殯的日子。 雖然我跟姑丈公不常聊天,但是也不陌生, 小時候我還很喜歡去他們家玩。 雖然心中哀慟,眼眶常常浮著淚水,但也不至於太悲傷。 死亡,是人生必經的路程。 雖然了然,但總不免難過。
我回想起我的阿公。 現在,有時候還是會很想念他,然後偷偷的哭一下。 我也開始害怕,萬一有一天,我忘記阿公的聲音怎麼辦? 阿公生前,我沒有幫阿公錄音(或錄影)呢~。
然後,我想再換個話題。
昨天我在超商很衝動的買了兩本雜誌。 因為很想要看仔細閱讀內容,可是公車時間又快到了, 沒辦法讓我看完。 想到古市幸雄(日本暢銷作家)曾經說過: 那種只想要站在店裡面把書翻完的人, 成功的機率比買書回家的人小。(大意是這樣) 在古市幸雄的刺激之下,我就買了。
一本是《優渥誌》,封面標語是:「30歲前一定要學會的10個好態度」。 說實在話,這個標語完全不吸引我,完全。 (因為市面上這類的標語太氾濫了!) 會拿起來只是因為「噢,他又要說那幾樣東西了嗎?」 然後想要印證跟自己所猜想的內容是不是一樣。 結果一翻開來,我的雙眼就射出崇拜的精光:「噢!是杜拉克!!!」 然後看完雜誌前頁說的,大前研一提出來的「M型社會」, 杜拉克比他早了六年提出。 而且,杜拉克在199X年提出的預言,在201X年的現在,都已成真。 要知道現在社會變動之快速,三五年這個社會就變得不一樣了。 (五年前的台灣,根本還沒有「低頭族」,但現在滿街路人幾乎都在低頭…) 但是杜拉克二十年前的預言,一一實現。 我就衝著「杜拉克」而買了這本雜誌……。
另外一本,我就真的不是很想買, 覺得自己看完之後就不會再看第二遍了。 不過,因為古市的那句話,讓我也買了。 嘖嘖,我的心好像很容易被打動。 那是《30雜誌》出的設計特刊, 特別介紹全球百大設計名校,以及台灣251所設計科系的指南。
我對「設計」真的充滿莫名的衝動啊!(笑) 所以在百般掙扎下,我還是買了這本書。 我不知道我以後會不會走設計, 我也不知道如果我以後走設計,會是哪種設計?有沒有未來? 可是我就是很喜歡啊~(笑)
然後想要說說,我看了一半的想法。
在雜誌一開始便提到: 「世界銀行預估,未來30年全球最大人才缺口,將會出現在創意設計領域。」 而李欣頻在其著作《十四堂人生創意課》中提到: 「現在的教育教出來的孩子,跟工廠的罐頭一樣,千篇一律。」
我似乎看到了時代轉變的痕跡。
上一個世代,是工業時代,人民只要肯吃苦、願意做, 基本上找到一個可以溫飽的工作並不難。 工廠的工作很乏味無聊,但卻能夠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 在那個時候,「藝術」、「設計」是不切實際的東西, 因為在那個時代並不需要。
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發展漸漸成熟,並趨於穩定。 就像一個產品週期一樣,當產品進入成熟期之後, 隨之而來的就是衰退期。 雖然還是需要這類的產品,但是需求量並不高, 成為「低度穩定」的狀態。 這時候就會釋放出大量的人力出來, 因為產品穩定,已經不需要那麼多人了。
但是,所謂「經濟成長」就是不斷的鼓勵人民消費再消費, 當工業發展到飽和,沒辦法再繼續往上攀升時, 於是新的需求便產生了,那個需求就是對「美感」的需求。 所以現在好多「工業設計」、「商業設計」的出現, 現在正在發展的世代,正是「設計的世代」。
不過,我們這些「設計世代」(或是資訊世代)的第一批孩子, 爸媽卻是「工業世代」的最後一代, 因此大部分的爸媽都會工業世代的生存法則去教導孩子。 (無奈的是,有些生存方法已經不太實用了……) 然後,就會有轉型的陣痛期,經濟的低迷時期。 不過一旦捱過去,繁榮時期就不遠了。
我們從對「工業」的需求發展到對「設計」的需求, 其實跟馬洛斯的需求層次理論一樣, 當底層獲得滿足之後,就會想要再更上一層的滿足; 隨著某一項需要的強度逐漸降低,另一項需要將逐漸上升。 而我們,先追求生活的便利性、機能性,然後再去要求生活的美感。
所以囉~誰說設計不能當飯吃, 能靠設計吃飯的就只有那一小群人呢? 時代在改變,社會在變動,時間更是像一江春水一樣,不斷往東流。 若我們選擇原地固守「最安穩的選擇」, 那麼在無形中我們其實是不斷的退步。
總是要冒點險,生活才會有點刺激,人生才有些味道嘛!(笑)
BY 穎兒 Sun.Frb.24th.2013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