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2台北當代藝術展》觀後記
2022/05/26 23:10:59瀏覽1392|回應0|推薦13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寫觀展後心得。

從高中開始就常跑地方文化中心、美術館去看大大小小免費展覽,

若遇到需要買票的付費藝術展,即便零用錢不夠進去觀展,也要去看看紀念品商店才肯罷休。

   

藝術,是刻在我的靈魂中無可抹滅的存在。

很多時刻的感動就保留在看到作品的那一瞬間,

從來沒有想過要在觀展之後寫寫心得(大笑)

要問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呢!

臉書跟IG上其實有滿多觀展時拍下的照片,

旁邊也都會附帶幾句我的評論。

但完整寫一篇文?從來沒有。

   

這次原本想要認認真真的寫一篇文出來,卻發現超難下筆。

一來是這次藝術展,我並沒有看到讓我覺得特別感動的作品

二來是參展藝廊與藝術家們各有特色與千秋,要怎麼做出一番綜合性評比?

三來是我是藝術門外漢,雖然喜歡藝術,但都是「看一個感覺」,

對於呈現手法、使用媒材、藝術家價值觀與背景、

想要表達的意念……都沒有認真去了解過。

   

也上網查詢了之後才發現,

原來跟「書評」、「影評」一樣,藝術也有「藝評」

但真的太難寫,寫出來之後看的人也不多,

所以「藝評」就越來越少人寫了……。

    

而對於這次觀展的心得,

也更多的是從「觀展」這個行為的衍生而非「觀展」本身。

這件事情本身也讓我覺得滿有趣的。

  

  

我會知道這次2022台北當代藝術展,主要是被IG上的推文燒到。

這次台北當代藝術的IG小編很用心經營社群,不管是貼文還是現實動態

都讓我這個藝術愛好者非常非常想要去看!

即便門票超貴(750元),台北當代藝術IG小編的貼文在行前就讓我有「這場展覽值得這次票價!」的感覺(笑)

   

果然,顧客體驗旅程,是從「購買前」就開始的啊!(從電商衍伸出來的概念)

   

這次在觀展前,台北當代藝術就在社群上分享「觀展前要做什麼功課?」

邀請本次策展人岳鴻飛來談談這件事,以下節錄:

策展方能給的保證,最多就是整體的品質,至於眼光、品味,則有賴個人的養成。我想,在看完所有作品後自己做一個排序,釐清自己被怎麼樣的作品吸引,特別喜歡哪個創作的方向,這會是很有趣,也值得花時間的一件事。

 

問:參加藝博會需要行前筆記嗎?

答:先自由的逛,或像我一樣有系統性的從左邊開始,隨處看看有哪些作品吸引你,記下十件作品,然後暫離展場喝杯咖啡,看看自己拍下的照片,跟著在回頭去重逛那幾間畫廊。除此之外,一定要多問畫廊老闆問題,藝術家的年紀、出身、其他作品的形式、常用的媒介,以及事業的階段還有關注的主題。這麼做還有一個好玩的地方,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喜歡的、是特定時期特定流派的藝術家。

    

我在觀展過程,就想要試試看跟畫廊老闆攀談……

卻發現我連第一句話該說什麼都不知道。

雖然我喜歡藝術,但依舊覺得「藝術」離我好遠。

但也有可能我沒有遇到喜歡的作品,所以自然就沒有什麼特別想說的吧。

去年七月參觀台北藝術國際博覽會,就有遇到很愛的作品,

記得那時候好像跟藝廊工作人員聊得挺開心的,還加了他們官方line呢。

  

關於這次藝術展沒有遇到我喜歡的作品,我也滿意外的。

覺得在「超過60間畫廊、1000件以上的藝術作品」的台北當代藝術展

我竟然沒有遇到特別喜歡的?

就會懷疑自己品味太低,或是不懂藝術才會這樣(笑)

   

但仔細想想本次展出作品,訴求「當代文化」,

許多是反應現代社會集體思想的作品;

而過去我會被打動的作品大多是偏宗教、心靈類創作。

例如子問老師的觀音系列雕塑作品。

所以說,藝術真的很看人……這次台北當代藝術展我沒感覺,

不是台北當代藝術展不好,也不是我沒有藝術品味,

就單純只是磁場沒有契合在一起而已。

   

好作品還是很多的!我還拍照拍到手機沒電了!

但就是沒有感動(笑)

     

並且在這次觀展中,我發現我更在意的是「空間擺設」。

為什麼這兩件作品放在一起?為什麼燈要這樣打?

為什麼這件雕塑後面搭這兩幅畫?為什麼動線這樣設計?

除了作品,展示空間也成為藝術的一環。

   

收穫最多的,是下午聆聽了一場藝術講座:「以空間作為手段」,

邀請到「TKG+藝廊」創辦人Sherry與會。

過程中Sherry說:「台灣人習慣買家具,不習慣買藝術品,覺得藝術品=買不起,

但其實買上萬元的家具,也等同於買小型藝術作品在家。」

   

多精闢!

這是Sherry在台灣藝術市場中看到的現象,

而我發現,這也正是我喜歡室內設計的原因之一。

因為都關乎「創作」關乎「美」呀!(笑)

  

關於展覽,Sherry說:「一定會找到喜歡的藝術品!

  

藝術的價值是用來豐富妳的生命

妳能不能感受到這件作品?

妳在這個作品背後看到什麼故事?

 

這三句話真真切切打動到我的心。

這也是我喜歡藝術的初衷(笑)

我在這幅作品裡看到了我自己的感動,可能跟藝術家最初想要表達的意思不同

也正因為如此,這件作品對我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意義。

什麼創作手法、使用媒材、藝術家理念……通通都不用管,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件作品帶給了我什麼樣的感動?為我帶來了什麼樣的心靈變化?

這就是小梢的藝術流(笑)

   

在這次博覽會中,也有遇到認識的藝術家的作品。

像這種時候,都會有一種「遇到老朋友」的感覺。

包含以前在中學課本中認識的詩人許悔之,後來走入藝術領域;

我的藝術啟蒙書《流浪在前衛的國度》作者姚瑞中;

在努力自我療癒時,看到藝術家侯俊明也用曼陀羅療癒他自己的身心。

   

  

因為開始想要認真寫文,幫自己累積一些看的見的紀錄。

才開始想要動筆記錄自己的觀展心得,卻發現這件事很困難。

在思考如何撰寫的過程中,我不斷的問自己許多問題。

 

我只是單純喜歡藝術的普通人,沒錢沒背景

從一般外行人的角度看藝術品

不了解作品或作家背後的深層涵義

單純就只是「喜歡」而已,一點都不高深

  

我可以從這樣的身份,帶給我的讀者什麼?

我可以如何簡單容易的推廣藝術欣賞?

一定要咬文嚼字嗎?一定要列舉一堆藝術家故事嗎?

單純談談作品帶給我的感動可以嗎?

不去管創作手法或媒材,創作背景或故事?

  

如何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轉化成有價值的紀錄,傳遞出去?

  

以上是我的思考迴路(笑)

想了很久,也反覆問自己很多問題……

一篇理想中的觀展後心得卻始終寫不出。

就只能以自己最熟悉的、日記般的形式先嘗試先寫第一篇出來。

   

畢竟,就算是讀書心得,

從國中寫到現在出社會八年,都也沒有寫出一篇我覺得很棒的(大笑)

更何況是從來沒有寫過的藝術展心得呢?

   

BY 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在寫文過程中動腦與釐清思緒的 梢兒 Thu.May.26th.2022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ink123&aid=1745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