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遺世獨立的虛擬王國
2015/04/28 14:16:59瀏覽669|回應0|推薦7

遺世獨立的虛擬王國

◎沈政男

青少年叛逆逃家是恆常存在,代代相傳的成長主題,絕大部分人在十幾歲階段,都曾想要甩開討人厭的爸媽,奪門而出,去到一個沒人叨唸、管制與掌控的國度,自立為王。


對抗與反叛是確立主體性的必經過程,青少年在逃家的幻想與行動裡,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內在王國,嘗試成為獨立個體。只是在所有類似的成長故事裡,張姓少年與他的「鏡音王國」這一齣顯得特別曲折離奇。


張姓少年今年十七歲,父母離異,他誰也不跟,而是選擇脫離大人,自己住在山區當嚮導維生,據說每個月可以賺三萬多元。他還是青少年,卻已連續成功誘拐,包括最近喧騰的孔姓國二少女在內的至少三名青少女,跟他住到山區十幾二十天,直到被警方查獲逮捕。


誘拐青少女的案件並不罕見,絕大多數都是人蛇集團所為,不是為了賣淫就是販毒,但張姓少年卻只是將少女們帶到山區居住。更奇怪的是,張姓少年被逮捕時,都是戴假髮,施胭脂,做女性打扮。


孔姓少女被找回以後,發現張姓少年原來是男性,十分驚訝。她說在山上的十天之內,張姓少年從來沒有在她面前脫衣,她一直以為對方是女性。


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一個喜歡做女性打扮的十七歲少年,要千方百計在網路上搭建豬籠草一般的虛擬王國,吸引青少女上鉤,然後將她們帶到山上共同生活?住到山上有什麼好的?為什麼張姓少年一直要往山上跑?而如果住山上真的那麼好,又為什麼一直要找人一起上去,住在鐵皮屋裡?


看到這樣的新聞,不免讓人想起陳映真的短篇小說〈將軍族〉,兩個不被大環境包容的個體,只能牽手奔向遺世獨立的國度,避開塵世目光,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孔姓少女的故事比較單純,就是因為酷愛動漫與cosplay,成績下滑,而被爸媽沒收手機,一氣之下到網路世界取暖,偶然走進入了「鏡音王國」,遇到同好張姓少年,而逐漸熟了起來。在張姓少年的唆使下,對家庭生活不滿的孔姓少女,甘願與他住到山裡去。本來上到了奇萊山,後來因為孔女身體不適,只好下降到烏來。


至於張姓少年呢?他也喜歡動漫與cosplay,以及相關的日本青少年文化,比如「鏡音王國」的鏡音兩字,就是日本開發的虛擬歌手二人組的名字,類似更早的初音未來。


然而張姓少年的心靈顯然比動漫與cosplay更廣闊,因為「鏡音王國」的網頁上,寫著他的「建國計劃」,雖然內容大多模仿輕小說、武俠電玩或者動漫,但他不只紙上談兵,還真的透過臉書結識同好,組織團體,自封為二軍團司令。


到底張姓少年建造「鏡音王國」用意為何?他的臉書上也提到了政治人物,似乎對政治也有幾分興趣,但相關貼文卻也不多。一般會往山裡遁走的青少年,大多受到宗教、神秘主義吸引,但從張姓少年的表現裡又看不出來。


令人好奇的是,張姓少年的同好裡,有多少人跟他一樣,喜歡做異性打扮?張姓少年對孔姓少女說,自己二十二歲,還用了女性假名,幾乎是從頭到腳都在欺騙對方,這又是為了什麼?會不會這個網路社團,是他在現實生活遭遇困難,特別是性別認同不被包容之下,所鑿闢的通往化外天地的美麗前院?


張姓少年早熟,想像力豐富,文筆也不錯,自然容易吸引同齡青少年,只是隨他遁入山區的少女,未必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不僅如此,媒體對他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只當成一般的誘拐案件來處理。


張姓少年去年在太陽花學運期間誘拐少女到山區住了十九天,後來法院只判他交付家長管束,似乎未顧慮到他早已不跟爸媽同住。一年來,法院與社政單位有沒持續追蹤輔導,還是放任他繼續在網路上拐人,值得檢討。 

 

表面上這是一起誘拐逃家的刑案,但仔細想想兩名中學生躲在荒郊野外鐵皮屋裡,遺世獨立相互取暖的畫面,卻又令人心酸。躲到山上有什麼好的?為什麼張姓少年屢屢要找同伴離群索居?又為什麼每每獲得共鳴? 

 

從張姓少年的臉書可以發現,他文筆很好,想像豐富,且有著超齡的早熟性格,如果可以走上藝術創作的正途,大有可為,但他卻是利用這些特質來捕捉獵物。他去年犯案後,法院責成家長管教,殊不知他來自破碎家庭,親職老早不彰,因而再犯。此外,張姓少年被查獲時都做女性打扮,是否在性別認同上遭遇困難,才選擇建造自己的王國?凡此種種,值得學校與社政單位持續關心輔導。 

 

反觀孔姓少女,來自管教嚴格的家庭,但因沉迷動漫與cosplay,遭爸媽沒收手機,心情鬱悶之下躲到虛擬世界訴苦,才會認識張姓少年。手機已是當代青少年生活的一環,家長如果擔心孩子沉迷其中,應以勸導取代強硬管制,以免引發激烈反彈。 

 

家庭是人一生最早的王國,何以這兩個孩子寧願背棄安穩的城堡,千方百計奔赴孤絕的山嶺,建造自己的王國?這問題值得大人深思。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2262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