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匿名攻擊形同蒙面潑糞 ◎沈政男 荀子說,「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而在資訊時代,字語利刃更可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戕害一個人名譽、情緒,甚至生命。網路霸凌不只可以傷害一般人,更容易針對目標明顯的公眾人物發動攻擊,24歲的女藝人楊又穎就是此一新興霸凌手段的犧牲者,她這幾個月來在臉書上連續被人用幾十篇文字詆毀隱私,心理受創之下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網路上訕笑、攻訐名人的「酸文」這麼多?匿名當然是最大原因,取個假名登入帳號,宛如服用隱身藥水,便能縱橫虛擬世界,愛講什麼就講什麼。在網路發明以前早有廁所文學,上公廁時寫在門板,抒發心中不滿,而網路匿名攻擊,本質上就是現代版的「蒙面潑糞」式廁所文學。 攻擊名人的動機經常是出於忌妒,將其「起底」、抹黑、汙衊以後,狠狠拉下神龕,就會升起「看吧,你跟我差不多嘛,紅什麼紅啊?」之類的勝利感。網路匿名攻擊又因為少了面對面的尷尬,同理心容易喪失,許多平常不會使用的粗話都敢寫,相互比酸比狠,好像變了一個人。此外,也有粉絲因為競爭關係而攻擊敵對藝人。 面對網路匿名攻擊,如果漠視、澄清與警告無法阻止流言散播,最好的遏止之道就是訴諸法律。美國鄉村女歌手黎恩萊姆絲幾年前也在社群媒體上遭受網路霸凌,她因而憂鬱焦慮,情緒跌到谷底,甚至住進了精神復健機構接受一個月的治療,但在此同時,她也訴諸法律,揪出惡意攻擊者,而有效遏止網路霸凌的蔓延。 楊又穎過世以後,部分媒體與網友把矛頭全部指向刊載攻訐文字的臉書網站,卻忽略了她在這波網路霸凌之前,於求學階段與職場上也有其他人際調適問題,似乎早有情緒困擾。如有長期情緒困擾,身心狀態不佳,那麼原本可以應付的壓力將變得難以承受,容易鑽牛角尖,帶著灰色眼鏡看世界。澳洲電視女主持人夏洛特道森就是一例,她在2012年遭受網路匿名攻擊後情緒憂鬱,出現自殺企圖,當時她把情緒困擾歸因於網路霸凌,甚至發起抗議運動,但事情過去以後,她依然沮喪,持續想不開,最終在2014年自殺身亡。 楊又穎在自殺前曾就醫幾個月,甚至也向自殺防治中心求救,只可惜都阻止不了她走上絕路。一般來說,若病患有嚴重情緒困擾,衍生自殺風險,除了門診治療以外,必要時應施以住院治療,讓當事人隔絕壓力與危險情境;而病患若不想住院,也可依據精神衛生法啟動強制治療流程。處理情緒或精神疾病引發的強烈自殺企圖,除了給予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以外,若效果不彰,也可採取電氣痙攣治療來搶救病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