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退一步進兩步,朝免試目標堅定邁進
2015/01/30 12:30:00瀏覽852|回應3|推薦4

退一步進兩步,朝免試目標堅定邁進
沈政男

教育部長吳思華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與二十二縣市教育局長會談後,今天宣布,基北區免試入學在今年單獨使用的,優先比十量尺的超額比序方式,到此為止!明年105,將不再提供十量尺。

十量尺是什麼意思?就是把國中生的會考成績,各科換算成十個等級,也就是1-10分,然後每一科乘以4,再加上作文6分,滿分共206分,用來當作超額比序的項目。為什麼需要十量尺?因為103年只用了三等第四標示,也就A++A+AB++B+BC,七個等級來評分,導致同分太多,鑑別度不夠,於是在104年加上了十量尺這一個超額比序項目。十等級當然比七等級分得更細,更能減少同分,但教育部推出十量尺時明文規定,「比無可比才能使用」,也就是放在超額比序的最後項目,想不到基北區看到了十量尺,口水都快流下來呵,怎麼可以放在最後比?拿到前面來比!大家早早輸贏,你讀北一女我念中山,一翻兩瞪眼!

其他縣市都可配合教育部,就只有基北區想把十量尺拿到前頭來比。這是教育部與台北市政府,幾個月來為了十量尺而起了幾番衝突的背景。基北區要使用十量尺,必須教育部提供分數,教育部原本堅持不給,因為「我講得很清楚,十量尺就是不能拿到前頭來比,你要耍小聰明使用,我怎麼可以配合?」這樣的堅持是對的,教育部長吳思華還親自拜訪台北市長柯文哲,想不到被嗆了出來,後來連閣揆毛治國似乎也不相挺,於是吳部長只好鬆口,說基北區如有需要十量尺分數,會予以協助。吳部長在承諾協助以後,附帶講了一個條件:下不為例,105年將不會再提供十量尺。今天的公告,就是正式宣布十量尺分發,到此為止,而台北市教育局長也已同意配合。

重點來了,由此可知,今年基北區的十量尺分發,根本就是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小逆流、小倒退。為什麼?十二年國教的目標,就是朝免試方向邁進,有一天,要讓絕大部分國中畢業生,都不必考試就能上高中,而且是就近入學,走路或騎單車上學,而不是像今天這樣,不過是上個高中,孩子們必須翻山越嶺坐火車搭捷運轉公車,加上快跑十分鐘,趕在遲到鐘響被教官登記前,衝進校門。而十量尺,正是鞏固了傳統名校志願排序的退步分發方式。

還好只有今年,只有基北區,明年又會回到全國一體適用的三等第四標示超額比序制度。

「三等第四標示,不也是一種分級,怎麼是免試?十二年國教不過是一場騙局啦!」有人這麼嚷嚷。這是完全不了解什麼叫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人,才有的說法。

三等第四標示,只是一個過渡階段,將來四標示會取消,最後三等第也會不見,大家都就近入學。為什麼不一次到位,誰進北一女誰念中山,抽籤就好?是啊,本來就該抽籤,只是在聯考與基測下成長的家長,要他們改變觀念,一時還不容易,於是只好弄了個繁雜多樣的超額比序,裡頭就包括了會考成績的三等第四標示。

只是過渡階段而已,將來會越比越少!為什麼?因為傳統名校排名順序,已經悄悄鬆動了。有沒有注意到,北一女跟中山所收到的學生,紙筆測驗能力已經趨近了。怎麼說?因為103年的作文啊!當作文成了超額比序關鍵項目,北一女收到的學生,就不一定是總分比較高的考生,而是可能靠著作文進來,那麼三年後,北一女考大學的升學率,就不一定比中山好,屆時,北一女還會是家長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嗎?

很簡單的道理,可惜今年又把作文從超額比序拿掉了,理由是「作文評分太主觀」,實在可笑。試問,日常生活中,人們做選擇,哪樣不是憑著主觀印象?什麼時候你買車購屋,拿個五十題選擇題,勾勾選選算出分數?教育即生活,人們本來就活在主觀的世界。又有人說比作文不公平,好像科舉,這樣的說法就更扯了比作文不公平,為什麼比數學選擇題答題數,或者比其他科目,就公平?作文不是只有舞文弄墨,還牽涉到創意與組織能力,不比作文,只是把現今的會考,弄得比科舉更落後罷了。

還好這都是小逆流與小退步,慢慢地,當傳統名校的排序瓦解,越來越多家長就不會那麼計較分數,越來越能朝向免試邁進。不久的將來,北一女與中山,會成為一個志願區塊,不必再細分,也就不必再題題計較,分分關鍵。

聯考、基測與十量尺的最大問題,就是為了「誰念北一女、誰念中山」這樣的事情,讓眾多孩子陷在虛耗的升學競爭裡,每天就是一再練習考試技巧,浪費青春生命。

明星高中實因有明星國中生,擅長紙筆測驗的國中畢業生都去就讀,三年後當然考大學也是獨占鰲頭,絕非明星高中辦學能力比別人好。朝向免試進展以後,明星高中會漸漸消失,也就是所謂的「均優質化」,然後重點來了,當大家站在立足點平等地位,收到類似的學生,然後展開公平的辦學競賽,屆時會有新的明星高中誕生,所謂明星高中必須「先破再立」,就是這個意思。新的明星高中誕生以後,你可以自己辦招生,收你想收的學生,看是數理好,還是會跳舞能畫畫,都可以。常被提起的美國紐約特別高中入學考試(SHSAT)就是如此,人家的明星高中,是因為辦學績優,大家搶念,不像台灣,明星高中乃因招收了最會考試的明星國中生,不費吹灰之力,就成了明星高中,而且是假明星高中,只是擅長考選擇題。

免試以後,要積極輔導國中生,讓他們認識自己的性向,如果適合技職教育,可以去念高職,不一定要加入升高中的競爭。讓真正想念也適合念的人來念高中,學生學習狀況會趨近,因為免試帶來的教學困難度也就跟著下降。

免試以後,國中生的升學壓力下降,更有時間心力做自我探索,如此一來,將更能找到生涯發展方向,也可投入自己有興趣的科目與活動,生命活力得以解放出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20530340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2/02 12:01

萬變不離其宗,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把每個孩子都拉上來一枝草一點露,

最令人驚嘆的是現在的大學竟然有牛頭班。


加藤鷹騷手弄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2/02 03:18
為了「誰念北一女、誰念中山」這樣的事情,讓眾多孩子陷在虛耗的升學競爭裡,每天就是一再練習考試技巧,浪費青春生命+1

在台灣.反對廢除明星高中的聲浪太大.教育部該如何推動12年國教?我提出我的建議給大家參考:

1.如果要保留明星高中.那名額越少越好.如果是北北基.建議保留前三志願傳統名校就好(建北附成功中山).


2.只考一次會考就好.廢除特招.而且這會考的性質除了篩選出明星高中學生.主要目的是免試就近分發的能力評量.考試科目只有數學+自然+英文.原因是這3科的學習成績差異最大.與智商關係最大.最能分別出資優菁英學生與一般學生的差異.


3.考後選填志願.優秀考生可依意願進入前三志願明星高中.其他全部採類似升國中依學區就近分發的方式.會考成績主要用於能力分班的依據標準.

建議英文與數理化可分"基礎/中級/高級"等3級像大學選課一樣跑班上課.其他科目(國文社會音樂工藝體育)則照原班級大家一起上.

如此一來既可兼顧不同程度與學習能力有不同授課內容(能力分班課程).又能讓不同程度學生能有自然互動(一般課程).避免程度好學生物以類聚養成眼高手低孤芳自賞或將來進社會與服兵役時無法與不同階層相處.

而能力分班每年調整(可依全年6次統一命題段考成績較公平).因此後段班學生仍然可藉努力晉升到好班.

而學校可視情況每年級設1~2班的數理/英文資優班.


這樣的好處是不同程度學生齊聚一堂但英數理能力分班.既不會拉低高素質學生程度.而低學習成就的學生也多了可以互相砥礪的同學與向上的動力(在國文社會等 未分班的課堂仍會跟高級班同學一起上課做朋友私下問問題.因此可以在課業上互相幫助.而每年級調整的能力分班也讓他們有前進更上層樓的動力)


此種方法最好的優點是:

a.可以維持台灣菁英教育明星高中的制度.但又減少會考考科減輕學生壓力.又能篩選出英數理資優學生.


b.除了前3志願.其他學校一律成為社區高中.但這社區高中卻擁有許多有上前3志願能力的資優生.而撕去高中排名的標籤後.學生就不用再為上明星高中擠破頭.也無須為傳統學校光環自卑或驕傲.這讓學生的心態會正常些


當 然.我還是希望能全面廢除明星高中.因為為了擠入前3志願勢必還是會造成國中惡補擠破頭.而且這些明星高中的光環更大.標籤更響亮.這可能會造成名校學 生驕傲自大的心態.但就像我開頭說的:"在台灣反對廢除明星高中的聲浪太大".驟然廢除後遺症太多.最好還是循序漸進.降低會考考科數目(這讓許多優秀學生有機會回流到社區高中).減少明星高中名額.提高社區高中辦學品質.....都可使明星高中迷思慢慢消失.


那麼李家同教授等最在意的"菁英教育"呢?我想菁英教育不見得要集中在一校.因為我認為這樣造成的弊端會遠大於利(考試引導教學.只要有明星高中存在就擺脫不了惡補和填鴨應試等不重啟發的僵硬教學方式和升學壓力).


我 認為"菁英教育"可以分散到各校.除了我前述的社區高中能力分班與資優班外.教育部也可以檢討改進台灣真正數理資優生的培養與教育方式.如跳級制度的完 善.保送制度的健全.甚至可以仿效中國大陸的天才資優班少年班的選拔制度.讓台灣不必為了篩選出少數資優生而讓全部學生陪葬在競爭激烈的升學考試.畢竟目 前台灣那些所謂明星高中的學生不見得都是"菁英資優生".它們可能只是死命念書補習善於應試或是靠國文社會作文考上明星高中.是否要把這些人全擠到一校大 有問題!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1/30 13:39
支持教育部的立場。
全面廢除升學考試入高中。

以前升初中要考試,
廢了以後改為免試進國中,
學生真的就廢精英了嗎?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格與對未知的好奇心,
培養學習的興趣以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儒家卻努力把壓著學生,將之訓練成考試機器,
導致一旦脫離考試,學生立刻反彈,
成為脫韁野馬,
如釋重負地將書本全拋到腦後,
我看到眾多高學歷的學生亦如此,

從學校畢業後,還剩幾個人願意追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