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日前新聞一名國中生因為家長沒收手機從二十七樓跳下,現在網路傳出實情並非所報導,而是他把手機帶到學校,被同學質疑是偷錢買的。有人留言指責班導不負責任,但面對察覺不出憂鬱傾向的孩子,其實防不勝防。想請教沈醫師,當面對這樣看不出異狀的孩子,老師如何能更敏銳地觀察出來? A:首先,該名跳樓自殺的同學是八年級,八年級是幾歲?未滿十四歲。十四歲以下的自殺率是多少?十萬分之零點二。全台有多少十四歲以下人口?三百二十萬。換算可知,全台每年十四歲以下自殺人數,頂多七人。 八年級生自殺身亡是非常少見的事情,還是一個人在夜裡從住家的二十七樓一躍而下,可見背後的自殺意圖非常堅決,但台灣社會對這件事情的討論,僅止於「因為用零用錢買手機被父母斥責沒收而自殺。」 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會因為買手機被爸媽罵,而想不開跳樓嗎?要知道跳樓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要征服那恐懼感,必須要夠強的心理痛苦,推著一個人去完成那樣的動作,光是「買手機被爸媽責罵沒收」這樣的事情,有可能帶來那麼大的痛苦嗎? 這是討論這類自殺事件常見的盲點。自殺是一件高度自覺的行動,一個人絕對不會隨隨便便自殺,背後都有當事人非常深刻的心路歷程,只是外人未必能夠了解。 從「買手機被爸媽責罵沒收」,到跳樓身亡,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孩子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時間有多久,這是檢討此一事件應該釐清的。 後來有人出來爆料說,「不是因為被爸媽責罵,而是因為在學校被霸凌、被譏笑偷錢買機子才跳樓」,這樣的說法也一樣,都還不足說明,一名八年級同學,怎麼會有那麼大的痛苦,必須一個人在暗夜,從高樓一躍而下? 事後發現,孩子也曾在臉書上透露,課業壓力很大,那麼能不能也由此推論說,是因為課業壓力大導致自殺? 買手機被罵、被同學霸凌,或者課業壓力大,都可能是誘發自殺的因子,問題是,被責罵、被霸凌、課業壓力大的孩子非常多,但會走上自殺絕路的人少之又少。青少年自殺最必須注意的,或者其他年齡層也一樣,就是三個字: 憂鬱症。 每次發生自殺事件,最常聽到的,就是「平常表現一切正常,看不出有任何憂鬱傾向」。沒有錯,有些憂鬱症患者會運用僅存的氣力,擺出正常的樣子,但再怎麼掩飾,還是會露出一些線索。 悶悶不樂、興趣降低、吃不下、睡不好、動作變慢或變激躁、容易疲倦、無法專心、悲觀想法自責自貶,甚至出現了厭世念頭,都是憂鬱症的症狀。新聞中的孩子,真的沒有出現任何這些症狀嗎?還是一直獨自面對,沒有表露出來? 十四歲的孩子,憂鬱起來會有什麼表現,這是家長與老師應該注意的。青少年難免心情不好,為賦新辭強說愁,但如果持續有悲觀灰色想法,不應小覷。 孩子的周記與日記,通常會透露陰鬱心境;孩子的臉書與部落格,也是察覺自殺傾向的來源;孩子的功課、活動參與度、情緒自控力、人際關係如果突然下降,事出必有因,應該仔細探查。 如果發覺孩子有憂鬱與自殺傾向,一定要請輔導老師進一步確認,而如果需要精神專業人員介入,也應及早就醫。即使在大城市、高社經家庭,還是有許多家長不願讓孩子看精神科,怎麼樣破除對精神科的負面刻板印象,還有待努力。 當網路謠言傳出以後,學校發出了聲明:「相關單位詳細調查了孩子留下的一切蛛絲馬跡,確認的事發原因,並非購買手機的問題、也非父母管教太嚴,更非校園霸凌所致,孩子有其隱私,我們必須為他留一方純淨,並尊重痛失愛子的雙親,讓他安心的走。」真的是這樣嗎?事情才發生一個禮拜,學校就弄清楚了該名學生為什麼自殺? 是未被外人察覺的憂鬱症,長期醞釀了厭世念頭,在一些新近壓力的摧折下,導致自殺?抑或真的是臨時起意,原本沒有任何情緒困擾,就只是一個個性衝動的孩子,一時被罵被譏笑而想不開? 釐清事情來龍去脈,不是為了究責,也不是為了向社會交代,而是從中吸取經驗,做為以後防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