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要錢叫行乞 為別人要錢叫募款 要五毛還五毛叫借錢 要五毛還一塊叫集資 ◎沈政男 台大今年度「領導學程」的校外體驗課程,打算以十天九夜的登山活動來進行,從中磨練領導技能,其實這樣的實習課程已經進行好幾年,以往爬過喜馬拉雅山,也攀登過南湖大山,都是自費前往,沒有引起社會關注,但今年師生突發奇想,弄了個網站對外「募款」,尋求「贊助」,要透過「集資」來籌措爬山經費,結果引來輿論批判。該「領導學程」是台大這幾年開設的跨學期、跨科系課程,須修滿二十學分,課程性質類似通識教育。 引發爭議以後,師生還是決定完成「募款」,因為「面對反彈也是一種學習」。沒有因為輿論批判而退縮,這是對的,只是不管將來是否按照原訂計畫完成校外體驗活動,重要的是要把這次的爭議緣由弄清楚。 為什麼社會大眾普遍對這「募款」計畫發出噓聲?因為所謂的募款,都帶有公益性質,但師生爬山的公益性質何在,當事人並沒有說清楚。在大眾眼中,這就是一個登山活動,那「募款」得來的錢產生的效用,都投注在師生身上,沒有流向任何師生以外的人,因而引發質疑。 為別人要錢叫募款,為自己要錢叫行乞,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當你要來的錢所產生的利益都由自己享用,這是一種乞討,而給這樣的錢是一種施捨。行乞也並非不高尚行為,只是一般會聯想到衣衫襤褸、低聲下氣,但大眾看到的,卻是光鮮亮麗、自詡為未來領導者的最高學府師生。就是這樣的認知衝突引發了質疑與批判。 「領導學程」的師生當然不是沒錢,也不須行乞,而從他們的計劃書看起來,其實是要營造「為別人要錢」的募款形象。他們的意思,是登山乃為了磨練領導能力,將來若成為社會菁英,造福大眾,也算為公益付出,那麼那些公開找來的錢就成了名符其實的募款。 眉角就在這裡:要讓社會大眾相信,出錢讓我們去登山,跟造就未來領導菁英,有顯著的因果關係。獎學金就是如此,短期內那些錢好像給特定學生自己享用,長期來看,若能培養優秀人才,就是回饋社會。不少同學與校隊為了出國比賽而募款也是如此,雖然旅費花在自己身上,目的卻是為了爭取榮譽,而榮譽就帶有公益性質。還有宗教人士的化緣與募款,也都是為了拓展助人的宗教事業。 比如「領導學程」的師生可以承諾,將來若成為領導菁英,將要如何如何回饋社會,或許比較可以跟募款的公認定義沾上邊。 也有人說這次的找錢登山是一種「集資」,為什麼開公司可以這樣找錢,研讀課程不行?那是因為集資是一種商業行為,有投資就必須有報酬。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五毛還五毛叫借錢,要五毛還一塊(至少有這樣的遠景)叫集資。 貨幣的流動,一定伴隨商品或勞務的反向運行,任何一塊錢拋出去,一定會落地,不可能無聲無息。行乞是販賣尊嚴,募款是販賣榮耀,借錢就要還,集資就要讓人有獲利的希望,這是要錢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