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出題範圍加大無助提升學力 幫助學生找出生涯方向才是關鍵 ◎沈政男 聯考與戒嚴都是台灣社會不能走的回頭路,但三不五時有人看見了他們眼中的所謂亂象,就會膝蓋反射式地鑽進廢棄物倉庫裡尋找簡單解答。 最近這一齣劇碼是所謂的「連署呼籲學測加考高三課程」。發起的教育團體與教授認定「目前大學生學力低落已影響國力」,「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竟然回答等於五分之二」,「補習班還開設大學微積分班」,「都是因為學測只考高一高二,沒考高三課程」,於是他們要求學測應延後,與指考合併在五、六月舉行,而且必須跟指考一樣加考高三課程。 真是如此嗎?不會算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是高中教學的錯嗎?拜託,那是小學數學沒教好吧! 現今大學生學力如何,有沒有客觀數據佐證?學力是大學教育的一切嗎?要知道學測與指考這類升大學考試影響的不只是學力,對於學生的整體生涯發展都產生關鍵作用,任何存廢興革的建議,都應全面考量相關可能後果,而非只看大學生的考試成績。 學測延後、兩試合一、出題範圍增減,是三個不同的問題。從多元入學、減輕升學壓力的觀點來看,學測應該延後,應該與指考合併,但出題範圍要怎麼改,是另一回事。那些連署要求學測延後的人,卻把三者混為一談。 出題範圍越廣,科目與題目越多,將使得學測越向指考靠攏,而指考就是以前的聯考。這類方案的支持者,基本上就是相信聯考那一套「筆試決定論」,也就是有考學生才會讀,學力才會提升,而學力是學校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反之,目前的學測只是「基本學力測驗」,甄試與個人申請還要看面試或在學成績,掄才依據更廣泛,除了學力也看其他學習成果與生涯規劃。 現今大一同學「學力低落」乃因學測不考高三課程,導致學習不完整?連署要求學測延後的教育團體與教授恐怕搞錯方向。 教育部委託清大執行的研究發現,透過繁星入學的同學學習成績最好,其次是個人申請,再來才是指考入學,而前兩者都看學測分數,反而是要考高三範圍的指考入學生上大學後念得比較差。 大學生學力降低的關鍵,不在於升學考試範圍,而是學生不考就不念。如果不能培養學生主動念書的動機,即使高中三年必修選修全部納入出題範圍,上了大學以後沒有升學壓力,照樣不會念書。 何以台灣學生欠缺主動學習的風氣?台大今年有上百新生註冊後就休學,顯見許多學生根本沒有考上自己想要就讀的學校或科系,即使勉強去讀,也不會用功。沒有興趣為何要填志願?不是迎合父母要求,就是不曉得自己的生涯規劃何在。 不考不念是台灣教育的沉痾,改善之道絕非走回頭路,把已拿掉的高三出題範圍加回去,而是要提升學校的生涯輔導與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 生涯規劃有四步驟,認識自己、探索可能、選擇方向、追求目標,學生需要在老師指導下找出人生願景,才能激發追夢的企圖心,但現今為了準備升學考試,師生根本沒有時間落實生涯規劃流程,再加考高三課程只會讓這問題雪上加霜,無法提升學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