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溫鐵軍:中國三農政策改革的新動力
2010/03/06 09:35:24瀏覽646|回應0|推薦0

     新中國建立六十年,對中國農業問題的認識日漸提升高度,但在大多數人心中,1956年周恩來總理宣佈的追求農業現代化的大目標,仍然揮之不去,但按照蘇俄模式的農業現代化,或者九十年代學習過的美國模式,也並不是可以追求的目標。

    在工業化、城市化驅動下,世界農業正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所謂“三分天下”,是指發展現代農業的三種模式與道路。這個世界真正能夠實現規模農業,並靠規模擴張、簡單生產力外延擴張來積累足夠資本,進行資本化農業的,不超過十個殖民地國家:加拿大、美國、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等。一片廣袤的原野上,大拖拉機開過去,一切就解決了,這種模式只適合殖民時代留下的一個空前寬鬆的資源條件的國家,它適合福特主義的大生產邏輯,並且被美國引領著。這種規模經濟當然令人羡慕,但意味著整個殖民化過程得再來一遍。 

    被大家視為楷模的是第二類歐盟農業,歐盟農業至今是典型的現代化市民農業60%以上歐盟國家的農場主早已不是農民,而是市民,是中產階級中下收入者、小書店老闆、中小學教員、政府小公務員,這部分人因無力進入高端的資產市場,於是走向了低端的農業,這也是歐洲今天成為世界綠色運動策源地的重要基礎,因為這部分人很多是高學歷,很多有精神追求:那是我休閒度假之地,也是我告別都市喧囂之後陶冶心性的地方,於是就有了歐洲近些年來的綠色主義運動,因此導致歐洲國家農業上的貿易壁壘。這種農業不可能完全靠機械化,這是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資本半深化的農業。 

    第三種就是我們所走的模式,叫做日韓模式,其實是東亞模式。東亞模式是沒有被徹底的用歐洲的、非洲的方式殖民化過,所以留下了大量的原住民人口的農業發展模式,且人口非常密集。在這樣一個條件下,這種農業一定資源高度短缺,例如中國只有世界7% 的耕地,6% 的水資源,卻要養活世界20% 以上人口。如按照美國模式、加拿大模式,那不意味著離開地球?

    我認為世界各國的農業一定不可以用同一個政策,同一個思想,同一個理論體系來指導。而且,大家不要盲目崇拜美國模式。有人會說,美國只有2.7%的人是農業人口但事實不是,美國農場主的耕地上可能一家人雇著三四十個農工,從墨西哥來打工的。農工會算為當地農民嗎?不算,那只是季節工,不算農民人口,因此美國只算農場主人口,然後拿來跟中國農民比,這樣比出中國農民多麼落後,合理嗎?然後還說中國的農民一定要改成專業化,但看看歐盟,農場規模比中國大幾十倍,它專業化了嗎?也沒有。

    中國應該要向日本、韓國學習農業現代化的經驗。日本、韓國也是人多地少,但他們怎麼實現農業現代化?或者說怎麼讓農民增收?一定是讓農民能進入所有領域,給足夠的優惠。為什麼日、韓95%以上農民加入了合作社?這是因為他們的收入60%以上來源於非農業,而這又來源於政府允許農民合作社以最低成本、最低門檻經營,並把農村合作社進入金融、保險、旅遊、飯店、房地產等,全部收益大多免稅,才導致95% 以上農民進入合作社。也只有把所有涉農的可能產生的收益都讓給農民,農民才能保證有足夠的、非農業人口買得起的糧食。我們都知道糧食安全不是私人問題,但從事農業的人基本上都得不到社會平均收入,沒有跟市民、工人、公務員一樣的社會保障,為什麼就會是私人問題?他們憑什麼承擔社會責任?只有大規模的公共投入,這能合理地形成農村相對穩定以及糧食安全,而不完全是靠學習西方的機械化、產業化。 

    其次,任何外部主體進入小農社會必有交易成本,如果採取的方式不恰當,會加大負面效果。因為我們把一個城市高成本的現代上層建築照搬到鄉土社會,就發生了不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是上層建築反過來建築經濟基礎的毛病。東亞屬於典型的小農村設置經濟,已經延續了上千年,為什麼歷朝歷代都講皇權不下鄉,並不是皇帝老兒不想管到農民家的炕頭上,而是成本太高,為農民高度分散。

    所以,中國要發展農業,還必須解決鄉村治理問題,完成鄉村治理結構建設,但這不是搬一個現代制度來就能完成,必須根據中國農村的國情與經濟形態才能解決。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8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