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13 23:03:11瀏覽394|回應0|推薦0 | |
2020.09.09 撰文者:吳瑟致 1982年5月,有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之稱的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說:「不管天下發生什麼事,只要人民吃飽了肚子,一切就好辦了」,一語道破1980年代中國的實境,當時中國約有10億人口,歷經近30年的政治動盪,經濟貧困與生產落後是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重心,「促進經濟發展」實為解決「10億人吃飯的問題」;進入2020年的中國,總人口數突破14億,縱然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微觀的視角觀察,存在貧富落差過大、財富明顯集中的現象。 今年8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中國農村發展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在2021年至2025年將會有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缺糧問題在今年也深受中國政府的關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8月中旬表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嗣後中國政府便開始宣傳「光盤行動」、「拒絕剩宴」意識,甚至要求盛行於網路影音平台的「大胃王視頻」下架,並把「食品浪費」列入旅遊觀光規範中,足見中國面對糧食危機的意識,已逐漸由上而下進行社會的整頓工作。 中國的糧缺危機不只是經濟問題,也攸關政治穩定 ,有趣的是,去年9月底中國政府召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新聞發布會,除了大舉中共十八大以來成功讓8千多萬人脫貧,同時也指出一整年的糧食產量已達1.3兆斤以上,證明中國並沒有糧荒的問題。從過去一再好大喜功的中共宣傳模式,雖然數據的真實性仍需保守以對,但其實也點出一個重要的課題:「脫貧與糧食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然而,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糧食危機意識抬頭,掩蓋已久的糧荒真實情形已被掀鍋。 今年因為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中國經濟成長速度有明顯下滑之勢,企業的產能與市場需求也雙雙萎縮,這直接帶來的社會衝擊是「失業率」的攀升,依據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預計失業率為5.7%,比去年同期高出2%,甚至有論者認為城市的失業率會是3倍以上;此外,失業的問題將不利於社會消費力的提升,甚至對於來自農村的農民工而言,失業回鄉卻無法立即投入就業生產,這將加劇農村原有的社會經濟壓力,也不利於全面脫貧的目標。 一直以來,農村是中國生產力的主要根據地,然而政府大舉城鎮化的推動下,農村的可耕地已有稀缺現象,且農村的勞動力大幅流向城鎮,縱然總體農產量是攀升,但許多重要糧源仍需大量自海外進口以補足國內需求,其中,光是大豆就高度依賴性進口貿易;換句話說,對中共而言,糧食與「三農」(農民、農村、農業)是難以克服的結構性問題,而且鑲嵌在市場價格、城鄉二元及貧富落差等社會面向,直言之,中國的糧缺危機不只是經濟,也是政治問題。 糧食戰爭=煙硝四起 廣積糧面臨各國出口限令的挑戰 除了結構性問題之外,中國天災也連連影響農業收成,尤其是洪災泛濫不斷,包括長江與淮河流域等主要的糧食倉源都深受災害,此直接影響今年的糧食儲備與收購進度。以小麥為例,截至今年8月初的統計,中國收購的總量比去短少近940萬噸;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積極對外進行進口採購,光是今年上半年小麥進口總量達到335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90%,此外,也自海外購買為數不小的玉米、大豆及大麥等農產品,顯見中國已積極廣積糧的部署。 只是,疫情肆虐、氣候變遷及蟲害成災,防患未然的意識讓各國紛紛採取超前部署的動作,由其是糧食安全的議題,許多國家也採取農產品暫時禁出口的策略,先行「保護國內需求」為主,例如全球稻米主要出口國越南就有意禁止稻米出口,其它國家如巴西、阿根廷也採取相關管制措施。保護主義下的全球糧食貿易,不但衝擊了各國的糧食需求,更對中國帶來一定程度的糧安威脅,簡單來說,中國對於大豆的進口需求高達80%,只要原產國禁運或延遲,勢必影響相關生產鏈與民生消費的需求,同時也會價格飆漲的可能。 當前,中國盤據著糧食短缺的危機氛圍,直接反應在小麥及玉米等主要糧食價值高漲的結果,據相關報導指出,中國糧食價格的漲幅已超過13%,截至今年7月底為止,中國進口的肉類及穀物類產品較去年同期多出許多,顯然這與中國國內糧食生產的短缺跡象息息相關。持平而論,中國勢必會廣積糧來解決儲備的缺口,畢竟這是攸關中共政權穩定的根基,只是面對國內經濟、國際市場不穩的狀態,且糧食戰爭的煙硝四起難退,將會讓中國缺糧問題更險峻。 *本文經「中央廣播電台」授權轉載,原文:高築牆廣積糧 中國能度過糧食危機嗎?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