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末期病人的身心護理(四)
2021/07/14 12:35:27瀏覽3546|回應22|推薦152

  終於來到完結篇,台灣的疫情也稍見緩解;截至7月12日,累計確診15273例,死亡共741例。為了一個3+11,台灣這兩個月來付出的代價不言可喻。分次整理30多年前的譯作,著手寫完結篇之前重新審視,決定更改標題;雖然只是淺介,仍該維護原書的完整性與一致姓,也避免讀者因篇名而受混淆。本篇淺介原書末三章:分別為第十一章 誰來照顧末期病人、 第十二章 死別的反應、 第十三章哀悼與復原;本文循前篇之例,分別條列拾壹、拾貳、拾參三項依次摘述討論。為符合台灣社會現況,本人亦參考網路上所能蒐集的資料,融合原著摘要刊出。

  拾壹、生命的末班車到底何去何從?誰來照護末期病人的最後一程?根據辛頓教授30多年前的調查,英國死亡人數一半以上死於醫院;到如今,相信無論國內國外,這個比率至少已到三分之二。這裡所謂的醫院,涵蓋範圍包括:養護院(特別是為末期病人設立者)、疾病醫療中心、慢性病院、療養院、安老院與理療院等。入院意味著無望出院,末期入院是一種漸進式的死亡;多數人希望葉落歸根,但在設備不足、技術不良的環境下,照護者與受照護者同落一個慘字。雖然衛福部長照專區只要符合:(1)65歲以上獨居或衰弱老人(2)持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手冊的失能者(3)50歲以上失智者 都可以市話或手機撥打1966專線,或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居家服務。但對末期病人而言,即使各類服務人員能盡其所長,卻不可能隨叫隨到;提供的服務項目有些的確足以援助末期病人及其家屬,但是受者往往囿於鄉愿或不習慣而不能獲最大益處。他們通常多少知道自己應該入院,但在其內心深處,救護車的到來無異死囚車臨頭。

  在雙薪小家庭盛行,無人力也騰不出房間雇人專心看護的情況下,找一家有口碑的養護院似乎是最好的選擇。養護院、安養所或醫療中心,若要不淪為令人望而生畏的場所,需要有如下條件:1.設備完善 2.物資供應充足 3.配置合宜的工作人員素質與數量。末期病人需要較為細膩的看護,患者到底要選大醫院或可受到妥當照顧的療養院,必須在神智清明時就打聽清楚,按個人喜好與需要安排好。若末期病人無法表明「喜歡或想要的護理方式」,那麼應該有個人為他(她)做持平的判斷;無論親朋、護士、神職人員、社工、家庭醫師或主治醫師,只要有一個了解其醫療情況與個人境況,就可以負責擬定最好的看護程序。

  病人最後一哩路,嗎啡、海洛因、止痛貼片都無法緩和疼痛、譫妄、窒息感與嚴重精神混亂,最後的手段就是緩和鎮靜。用安眠藥或極微量麻醉劑,降低病患的清醒程度;針對不同時段,用不同劑量,讓病人按需要用輕度鎮靜發呆一陣、或晚上用深度鎮靜讓病患可以好好睡一覺。這種減除病人痛苦的不得已手段,好處是:需要時病人可以喚得醒。醫療團隊確定癌末折磨已無計可施,取得病人和家屬同意書,可以用臨終鎮靜取代安樂死;在必要的情況下,以彷彿壽終正寢般的自然方式走向另一個世界。安惇法師說,「安寧是人去解決問題,安樂死是問題把人解決了。」

  拾貳、未亡人對死別的反應並不只限於哀傷的宣洩。死亡可能先引起一陣茫然,接著情緒紊亂,以致擴大成種種因人而異的行為改變。喪親的打擊對兒童具有隱伏的影響,失怙或失恃的兒童容易引起長期性的改變。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否定所需之愛已被剝奪,這樣的代價可能嚴重傷害兒童正常的人格發展;他們成長後的確有易沮喪、反社會行為或抑鬱企圖自殺等明顯自我傷害之傾向。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一大創慟,意外死亡對心理的衝擊更大;因自殺而意外死亡給未亡人的困擾極大,除了悲劇性與衝擊性外,更大的是失敗感。長年病痛後的死亡,未亡人可能感到鬆一口氣;既然生命除了受苦以外別無指望撒手歸西對生者死者都是一大解脫。戰爭或疫病肆虐期間,過於頻仍的喪亡會削弱人對悲傷的表達力或感受力;無論如何喪親之後的反應,即使表面上看似無動於衷,情緒困擾難免,康情況改變的,也相當普遍。

  喪慟造成的心理障害過於嚴重,任何撫慰無以平復、不能照顧自己、尤其有自殺傾向時可能需要住院治療;精神療法每每可以幫助未亡人,以自己的努力排解沉沉的失落感。未亡人必定經歷到某種程度的自恨、自控與自咎,這些情緒若趨極端,將會造成嚴重沮喪。以心理療法治療喪慟,並不是醫生對病人表露同情與親切而已。心理治療師必須引導喪慟者暢談內心的感受,對病人心境痛苦之來龍去脈有通盤的了解,從而有效幫助對方整合各種互相衝突的情感與動機。喪慟者糾結的情緒緩緩平和鬆解,就會有勇氣重新計畫未來。

  拾參、社會喪葬禮儀除了幫助人們節哀順變以外,通常也很能配合喪家的心境。守喪儀式、殯葬之前的追思彌撒比一般社會禮俗更有淨化哀傷的作用。生死大事家家都會碰到,目前台灣喪葬全委由葬儀社處理;在「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原則下,橘世代周報網上列出的五條 「Q & A」值得參考。

Q1.怎麼選擇葬儀社? A.依口碑挑選或各縣市府網站查詢評鑑優良名單,並到店面查訪。

Q2.選定後可做甚麼? A.留下業者手機與聯絡窗口。患者彌留即可聯絡業者隨時待命。

Q3.壽終當日做那些?A.申請死亡證明10份(用於申辦火化、入塔許可、除戶、保險、撫卹、繼承...等等),立即連絡業者並婉拒其他業者,按個人宗教信仰請神職人員頌禱或祈福,布置靈位喪宅。

Q4.壽終前該留意那些? A.在往者生前就弄清楚其資產與負債,弄清楚其所有密碼印鑑。

Q5.目前一場喪葬花費? A.一般葬禮費用約20萬元,靈骨塔位約10萬元上下;此為參考數字,會依喪禮禮儀內容、物品、式場規模..而有很大的增減空間。費用價格可參考「台灣殯葬資訊網」(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chershen&aid=165176817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17 15:24

意樵說得不錯,不要土葬或搞儀式,後事20萬元以內就可搞定。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老人瀕死,被後代子孫遺棄,政府只能草草將他們火化安葬

亂世時候,許多戰亂或枉死的人,被合葬在一起,叫"萬應公"或"同歸所"等,悲嘆

或許這是我不想樹葬的原因

我的鄰居先生罹癌,在醫院開刀等治療很久,臨終醫生再三問他要不要回家一趟?意思是問是否要安死在家?他一直不願意,所以死在醫院。他死後,救護車或靈車,在我們社區繞三圈才去殯儀館。我也想過,我想安死在醫院,不要死在家裡,也不要激烈的急救。安安靜靜乾乾淨淨就好。我是屬於厭世一族,呵呵。

我也跟老公說,我要葬在台北附近的靈骨塔,老公似首肯,反正老公家也沒有家族的靈堂,而且我們一直世小家庭,我也不認為我"嫁進"他們家族。總之,我心理準備好了。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7-17 16:17 回覆:

「在家終老」是一般民間習俗,所以醫院都讓病人留一口氣回家;但現在很多住家都是公寓,喪事都在殯儀館辦,留一口氣回家對家屬有很多難題。人嚥下最後一口氣時靈魂在哪裡,沒有人能斷定;我們堂區倒有個確實的案例可供參考。幾年前一位劉媽媽晚上心臟病突發,送斗六台大搶救幾小時無效; 因為住公寓,無法置靈堂,救護車直接送雲林縣惠來厝殯儀館。一切安頓好早已過凌晨,兒子、媳婦、老爸、孫兒女開車回家;後座怎麼樣都感覺多坐一個人,開車的兒子從後照鏡看到老媽竟然跟回家。後來他們連續現了很多台彌撒....


天涯孤鴻···花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16 20:49

是,救護車無疑最後一班車,醫院無疑死亡床位

多少人一去不回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7-16 21:22 回覆:
本篇末期病人的人生終站還是「有人道的壽終正寢」,我看這次疫情大爆發時,無論海內外都有:確診等不到救護車,坐上救護車沒有負壓格離病房;等到插管也救不回來,家人最後見到時已是骨灰罈。印度的情況更糟。唉呀!我不應該弄得這麼灰色....

意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與時變革
2021/07/15 18:31

目前的居服,不管是單位或人員,均有良莠不齊的問題。

個案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前,除了病者身心的護理問題之外,家屬的身心狀況也是照護人員的壓力,甚至會逼迫照護人員必須"聽話"!!

只因照護人員只肯從事案家申請的項目,不肯額外超時與非申請的服務項目而遭到投訴,甚至因個案死亡而被提告!!

近5年來,已有許多的醫療變革與照護方案,殯葬也不限只有埋骨立碑方式。

我二哥老爸老媽老娘,均花不到10萬,大嫂更少火化+塔位5萬有找。

只因除了家人,我家沒有親戚在台灣,家祭結束後也謝絕吵死人的助念團,簡單再簡單,全家扶棺在老娘送進火化前,全家大小跪在火化爐前跪別,沒有師父念經沒有外人。

跪別因戰亂顛沛流離到台灣的老娘。謝娘親恩。

在父母離開後,我反省自身,我能安慰自己一下,無法問心無愧卻能心安理得。

以後的自己,仍努力在照護線上。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7-15 19:56 回覆:
謝謝意樵提供的訊息。無論居家服務、醫療照護或身後大事,的的確確因時、因地、因人,另外也因項目而異。我文中所提到的僅是概略性的參考。身後大事附有殯葬資訊網站,很多事情都因個案而異,沒有固定的價碼。
我2018因腳踝開刀,請過居家服務。由民營的長照中心派人到家。前兩個月安小時計價。後來就改為項目計價。項目分很細,例如1、準備午餐xx小時2.餵飯xx分鐘3、拍背xx次…擦澡、敷藥、按摩、走路訓練…照服員勾寫,我簽名認帳。當時我只是行動不便,我腦筋非常清晰,所以那段時間我們家運作順暢,照服員與我相處非常愉快。但若服務對象失能,家人又什麼都要賴給照服員,ㄧ定會有很多糾紛。

老頑童上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15 17:43

感謝分享,但是心情很複雜。

死也是不容易的事,還好我早已預留遺願:不做喪事避免滋擾左鄰右舍,火化之後灑於青山或歸於碧海都可,不立碑,若子孫心存感念,碑已在心中。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7-15 17:53 回覆:

上山兄瀟灑。

歷經人世滄桑,死後如何倒無掛於心;我只怕死前受有的沒有的折騰,早就健保註記「放棄任何拖命救治」。聽說預立遺囑,得找律師或法院公證才有效。


the dreamer gir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15 15:59

生命實在脆弱

染疫或接種疫苗都會使人致死

令人有朝不保夕之嘆

能躲過劫數應該感恩_


the dreamer girl~~ 最新作品:


馬來西亞-烏龜島國家公園 ( Turtle Islands National Park)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7-15 17:04 回覆:
生命寶貴,無法重來;可以預防的,還是先預防。這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目前的疫苗雖然不是很完善,多少有些防護力。以前那麼多流行病,如天花、肺結核、小兒麻痺症…人類不是摸索走過來了嗎?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15 11:56

謝謝Maria 姐姐的精彩文摘和相關資訊。人哭著來,看到那個人體回歸費用,如果沒有先準備,也許走不了。先提到譫妄一詞,因為幾年前老媽媽開刀後,麻醉藥的副作用,有了譫妄症頭,好幾個晚上,整晚開關有警鈴的大門N次。好在鄰居體諒家有病人,自己把大門警鈴關了。病人身體痛,又吃不了止痛藥,醫生開止痛貼布,換藥食療清潔大小事。病人身體不適加上譫妄,照顧者二十四小時當班,才幾天就幾乎倒了。這個經驗與家有長期重病患者,如短跑對馬拉松。小巫見大巫。經歷過,特別同情長照的照顧者。如果還有他人的七嘴八舌指責,偶爾出現的自目天邊孝子女,唉,一言難盡,安寧是給照顧人支援,安樂給病人快速自行解決。

看到您列出的葬禮貴用,看來,人走後的處理也是一大筆費用。我個人適合零葬,費用最少,如有任何物資遺留,希望轉讓還努力活著的人利用,也算沒白走這一趟。最好在生前自己斷捨離,好東西要給,生前送禮物,不要成為遺物。自己最大的和最後的人生目標,老後安靜沒病痛的睡回天家。

再次謝謝您的精心文章。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7-15 13:15 回覆:
若非親身經歷,很難體會長期照護重症或末期病患之辛苦。住得遠、偶而探視一次的,總是被珍惜那位;出力最多、被現實逼著做決定那位,總受最多批評。我沒有把握:換我自己成了當事者後是否重蹈覆轍。唯一能做的就是,平常做好斷捨離,做好生前信託。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15 11:45

生死果然是大事,真的馬虎不得,

不是撒手走人就一了百了呢!!!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7-15 12:58 回覆:
國人避諱「死」字,此字事實上如影隨行,只不過或近或遠、或明或淡罷了。
雖然知道此事疏忽不得,說說容易,要實地去準備很不容易。我自己就是這樣。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15 10:52

https://kb.commonhealth.com.tw/library/445.html#data-104-collapse 先附上譫妄的解釋。

回應

被吃掉三次:。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7-15 11:02 回覆:
謝謝Dear AL,讓妳費心了…

心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談死亡
2021/07/15 09:35

生前照顧 照顧者被照顧者 家屬的心理 身後事

都不輕鬆

但卻是必然且重要的過程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7-15 10:35 回覆:

如果能夠有些心理準備,有個概略的路線圖,人生可以慢慢退場。

這個議題ㄧ般都避免被提及,若非看這場世紀疫病舖天蓋地,台灣五月中下旬陷入恐慌,我也不會去碰。


波音747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21/07/15 08:26

每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經歷親人死亡的經驗

雖說時間能撫平傷痛

但經驗卻是因人而異

無法預習或準備

往往是真碰到了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反應是這樣

我父親在我升小六時過世

但我是在43歲那年母親過世時

才突然發現自己從此,真正的變成"孤兒"了

那種忽然失去identity的慌亂情感, 很難形容與解釋. 也讓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 

而我的grieving也不是立即在母親過世後開始的

甚至一滿百日我馬上又出國唸書

幾年後才開始感受到哀傷, 好像很淡卻又揮之不去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7-15 10:27 回覆:

失去摯愛表面的傷慟可以被時間撫平,但心被挖去那一塊卻難以彌補;失去至親的悲哀潛在心底成為伏流。

我譯這本書的時候才30多歲,兒女繞膝;娘家與婆家都人丁興旺,根本不能體會照顧重症親人、承辦後事的繁重。而今重新整理,我自己15年內歷經照護癌末父母、辦理後事、失去3名手足;寫到這最後ㄧ篇,內心那到伏流洶湧而出。唉!總算完成了;可以放空一陣了。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