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22 18:29:36瀏覽3316|回應31|推薦160 | |
新冠疫情多少生離死別?每天下午兩點揭露的數字背後,多少人匡列進恐懼的陰影?小老百姓在戒慎恐懼下,怎生注意到有塊大黑布遮蓋了多少政客的醜陋算計?撇開新冠疫情不談,惡性腫瘤、心臟病、肺炎是去年台灣十大死亡原因的前三名;史蒂芬霍金2017年11月預言,以地球生態被破壞的速度來看,人類可能在西元2600年以前就會滅絕。姑且不論幾百年後的事,生、老、病、死本來就是無常人生中的平常事。真正面臨病入膏肓、生機難再的事實,多少人能坦然接受?設若這事實落在我們自己,或我們所關愛的至親好友身上,我們泰半視此事實為不幸的災禍,較難以當作生命的必然過程接受下來。 1985年初,本人受光啟出版社之邀,翻譯約翰辛頓(John Hinton)"Dying"一書;當年11月以「末期病人的身心護理」書名出版。此書曾獲廣泛參考或引用,1990年7月再版。三十多年來,生物醫療電子5G等等科技日益發達;台灣社會在醫療照護與臨終關懷有長足進步,但是對「死亡進程」的避諱依舊。如今紙本書式微,更何況30多年前的排版字體小,又擠得密密麻麻;我這款實體書,大概買來送人都會被隨手丟棄。居家避疫無聊,與其發呆耍廢浪費生命,不如整理這本書;一方面幫助自己正視死亡課題,另一方面也希望有助於讀者了解:「人在生命最後一個階段的際遇,正關係著整個人生價值的有無;人在無能為力、只有等死的份兒時,如何打開潛藏內心深處糾結的心結,心無罣礙、不留遺憾地回歸?」 本書作者辛頓(John Hinton)英國人,是一位精神醫學教授;早在其醫學生涯初期,即特別關切不治之症患者,因此著力研究其身心需求,希望能對因罹疫而受冷落忽視的人有所幫助;其見解雖以醫學角度出發,卻深具人道色彩,殊為可貴。他在緒言裡寫道,「雖然死亡事件每分每秒發生,多數人仍然認為:災害事件不可能直接侵害其個人生命;他們排除了死亡的個別意義,帶著隔岸觀火的樂趣,聽著悲劇性的死亡描述,閱讀謀殺故事消遣取樂。嚴肅地思考個人死亡問題,往往遠不及《盤算、積攢錢財以備萬一》來得重要。」規避死亡導致的結果就是放不開、放不下,病痛可以緩解,心裡上的恐懼、悲哀、沮喪、心有不甘...更折磨人。 本書分三大部分,共十三章。第一部分「對死亡的態度」第一章 死亡與瀕死的恐懼, 第二章 永生觀, 第三章 接受死亡。第二部分 「瀕死歷程」 第四章 致命的疾病,第五章 疾病末期的肉體痛苦, 第六章 疾病末期的情緒困擾,第七章 自覺與否定、掙扎與接受。第三部分「如何照顧瀕死病人」第八章 末期病人的護理,第九章 與末期病人談死亡,第十章延壽與促死,第十一章 誰來照顧末期病人,第十二章死別的反應,第十三章哀悼與復原。 我知道自己正做著「極不討喜」的工作,我打算分成(一)、(二)、(三)、(四)四篇介紹各章概要;這一篇「一」到此為止,「二」篇將淺介本書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有六章,分別放在「三」「四」篇刊完。希望介紹完本書,台灣已經完全從疫情中解封。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