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茶葉外銷先鋒~杜德‧約翰
2014/05/10 11:16:44瀏覽6968|回應0|推薦0

約翰杜德(John Dodd,ca。1855),英國人,同治光緒時代人,生卒年不祥。

連橫在《台灣通史》〈農業志〉中說:「台北產茶近約百年,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於〈魚桀〉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這是中國福建武夷茶移入台灣的最早記錄。但到1850年(道光30年)北部台灣仍只有深坑、坪林兩地產茶。1860年台灣開港之後,茶的栽種日廣,到1878年(光緒4年),彰化至石門間的丘陵台地都種茶樹。這其間寶順洋行創辦人杜德(John Dodd)在1864~1865年(同治3-4年)自福建安溪引入茶苗,貸款給茶農種植,又引入茶師,提高台茶品質,並將市場拓展到美國,杜德推廣之功最大。

淡水開港後,首任英國領事郇和抵淡水,發現有相當數量的茶運銷中國大陸,就將台灣產之茶葉給英國茶葉檢驗專家,所得的評語就是:「茶之味道甚佳(very fair),惟製茶及包裝之方式過於粗陋」。又稱:「茶山離海港不遠,倘若熱心的生意人能躬親到現場看茶山作適當的安排,不難矯正。」

杜德於1864年來台定居,為代理登特洋行(Dent & Co.)而駐淡水,先以收購樟腦為主要目標,1865年他發現台灣北部的文山堡、海山堡等地丘陵綿延,在地形、土質以及氣候等條件,都非常適合種植茶樹。於是,隔年1866年杜德在素有「台灣茶業之父」稱號的台北士紳李春生幫助下,從福建引進安溪茶,並給予當地農民貸款,以鼓勵安溪茶的栽種和輔導製茶。在杜德和李春生的積極推廣下,第二年他們就嘗試將茶葉銷往澳門,銷售情形出乎意料的好。因此,杜德進一步在台北艋舺開設「茶館」,生產台灣的「烏龍茶」。

1865年,英國人杜德(John Dodd)認為台灣茶葉發展的潛力很大,是生產茶葉外銷的最佳產地。於是,一方面由福建的安溪購進大量茶籽、茶苗,勸導茶農種植;另一方面對茶農舉辦「茶葉貸款」,來促進茶葉的增產。所以台北近郊地區,除了文山茶區之外,還有七星、基隆和海山各茶區均有大量茶葉的生產,茶的種植日廣,台北到彰化間的丘陵台地,逐漸發展成台灣重要的茶產地。兩年後﹝1867年﹞,杜德先用台茶試銷到澳門,得到了三倍的利潤,所以決定在台北的萬華地區設立精製茶廠。不久,再用「台灣茶」﹝福爾摩沙茶﹞的名稱,運到美國紐約出售,大受當地人們的歡迎。

1869年,杜德首次將台茶運到紐約,美國成為台茶的主要市場。由於台茶國外市場的擴大,出口量逐年增加。1869年杜德試辦2,131擔(piculs)的茶分裝兩條船直接運往紐約,是打著「台灣茶」的標頭所做的空前壯舉。其輸出額於1870年增加到10,540擔,每擔平均價為30元(1867年的平均價是15元)。

在艋舺設工廠,因當地人士排外,糾紛層出不窮,德約翰於1869年將廠移於大稻埕(當時大稻埕還是一片水田與荒地而已),並掛牌稱為寶順洋行(Dodd & Co.),仍任用李春生為買辦。由於從事茶葉貿易的獲利可觀,英商紛紛加入行列。1870年有德記洋行(Tait & Co. 由Robert H. Bruce),繼而有怡記洋行(Elles & Co.)、水陸洋行(Brown & Co.)、和記洋行(Boyd & Co.)等,已於1872年設行。福州及廈門的商人也來參與生產,大稻埕成為台灣茶業產銷的中心地,種茶地區也一直增加,於1877年大稻埕所看見的差不多全部山丘斜面上盡皆有茶園,其後繼續擴大,台茶成為台灣北部出口之大宗。

當時在台北大稻埕經營茶葉出口的外商,計有寶順、德記、怡記、水陸、和記等五家洋行,還有本地商人經營的大小製茶行150家。台北大稻埕洋行興盛,日人治台後,開始用科學方法製茶,並大力推廣烏龍茶,外銷市場越來越廣,而成為第三大外銷農產品,戰後初期茶葉產量因戰爭的破壞而不復當年盛況,但因台灣飲茶人口的增加及對品質的要求日高,台灣的茶業產生新的市場,而茶的商業也繁盛具有潛力。

約翰‧杜德對台灣茶葉的貢獻主要是以茶的「產」、「製」、「銷」三位一體,一條龍作業(一貫作業),減少成本,提昇國際競爭能力。他的成就大概可以分為:

1、他親訪淡水農人,調查台灣茶葉出口的可能性;

2、他創立了杜德公司來處理相關事宜,這是外國人在台灣最早的茶葉公司;

3、他收購茶葉,在一八六七年把茶運到澳門,銷售一空;

4、鑒於以往台灣只製毛茶,必需運往廈門精製,他在艋舺建造精製茶廠,這是台灣精製茶的開始;

5、他到福建收購茶苗有計劃的交由茶農栽植,這是台灣茶苗系統企劃之始;

6、他貸款給農民,使茶農無後顧之憂,專心重茶。他為台灣茶葉奠定了百年基業,繁榮了北台灣,增加了就業人口。

◎台灣茶訊編撰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2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