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茶文化先趨~林馥泉
2014/05/10 11:20:51瀏覽1839|回應0|推薦0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錯誤請指證或提供。

        林馥泉(19141982),福建省近江縣人。上海立達學園農業專科畢業。民國三十五年任台灣省政府農林處,茶葉傳習所所長,四年後改任茶改場技正。民國四十年出任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主編《茶訊》二十多年,並在報章鼓勵品茶,對台灣品茗文化貢獻不遺餘力。

       1940年,林馥泉在武夷山從事武夷茶研究。由中國茶葉公司和福建省合資興辦福建示範茶廠,原崇安茶業改良場併入示範茶廠,示範茶場廠下設福安、福鼎分廠和武夷、星村、政和制茶所。 由張天福任廠長、 莊晚芳任副廠長、吳振鐸等任茶師、林馥泉任武夷所主任[2]王學文任星村所主任、陳椽任政和所主任。 從此武夷山成了福建的茶葉生產、研究基地。

         19411月張天福與吳心友(星村製茶所主任)林馥泉(企山直屬制茶所主任),到天心永樂禪寺訪查大紅袍

       1942年林馥泉在武夷山調查武夷山中的茶葉品種、名叢、單叢達千種以上,僅慧宛一帶就多達830種,列出的花名286個。

       1943年時任福建示範茶廠茶師,在武夷山研究武夷茶的栽培、製作、行銷、文化等方面的工作。

        1943年正式編著《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林馥泉先生通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寫成此書,該書堪稱武夷茶的第一部專著。書中詳細記述了武夷茶樹資源的種類、名稱及主要特徵特性等,為後人研究利用武夷茶樹資源提供了基礎資料。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福建茶人林馥泉去臺灣,從事臺灣茶葉的復興,對現代臺灣茶葉的發展貢獻頗大。

        1956年林馥泉著《烏龍茶及包種茶製造學》,對臺灣包種茶的歷史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探討。

        外銷巔峰時期,民間已警覺內銷的重要,1973年起,林馥泉率領的「臺茶宣傳小組」開始宣傳內銷茶,次年農林廳於新店舉辦全省茶葉展示會,在產茶區縣政府、農會、傳播媒體的配合下,奠定了內銷宣傳的基礎。

        林馥泉的著作有《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烏龍茶及包種茶製造學》、《台灣製茶葉手冊》、《識茶入門》、《茶的種類》、《選茶、泡茶》、《茶品質鑑定》、《茶之藝》。 

       林馥泉先生最先提出敬、雅、潔三字來代表台灣的茶到精神。林馥泉先生對台灣茶文化最大貢獻是推行飲茶文化,而且不在茶科技殿堂上自滿自足,他在各報章媒體雜誌,以深入淺出的文章,推薦茗飲的好處深植人心,甚至作成〈飲茶歌〉:

晨起一杯茶,振精神,開思路。

飯後一杯茶,清口腔,助消化。

忙中一杯茶,止乾渴,去煩躁。

工餘一杯茶,舒筋骨,消疲勞。

        他在中央日報發表「供茶答客問」,讓當時的好茶人得到相當鼓舞和振奮。他始於茶的「產」、「製」、「銷」,中於茶的生活應用,最後完成於茶藝文化之美,他是台灣茶藝拓荒者。更有有記名茶長春門市為了紀念林馥泉先生所以取另外一個字號馥茗堂』,可見林馥泉先生在茶產業的貢獻做為了

        根據臺北市文山區公所大事紀記載:1982724日,茶學大師林馥泉先生逝世,木柵茶農張約旦捐地興建紀念館以彰德功。

◎台灣茶訊編撰

參考資料:

1  文山包種茶的故事 

2  民國間武夷山成為全國茶葉科研中心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215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