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戰後台茶之父~吳振鐸
2014/05/09 19:45:32瀏覽5630|回應0|推薦0

 

青少年時期的吳振鐸

       吳振鐸教授年幼仕途坎坷!小學畢業,須先參加縣府會考;初中畢業,須經參加全省會考,往福州考高中時又遇颱風,漂泊在三都島上,停留十餘日,到達省垣時,普通高中考期已過,只考福建省立師範,將可為人師表,尚符合其祖母的意旨,次年抗日戰爭開始,福建師範一部份疏散至尚幹鄉國府故主席林森的故鄉。

青年時期的吳振鐸

        吳振鐸教授童年雖多病,高師時愛打籃球,身體尚健康,不意高二上期患嚴重小腸炎,病重返故里福安靜養。此時福安創設高級茶科,考入第一屆公費修讀。抗戰期中,全國實行華茶統購銷政策,我們奉令利用寒暑期前往社口茶改場製茶(即現福建省立茶葉研究所的前身)及政和、慶元等山地茶區督導產製,隨帶茶銀承各當地派四名士兵護送,頗感安全。

        次年全省各地高中、農工、師範等各合併為一校,農科遷往閩西連城縣文亨村,以避日軍轟炸,日間上課,晚上或假日須抽空往附近農村宣傳抗日圖存、生活緊張、極有意義。高二春茶又奉省府令,全班專車,赴省垣集訓後,分派各茶區擔任茶葉指導員,不意連城至永安經高山途中路滑翻車,死一同學,吳振鐸等四人受傷,送永安省立醫院治療二星期後再趕赴各茶區督導。讀三年級時,適國省合營之福建示範茶廠(即國立茶葉研究所前身),創立於武夷山麓之赤石村,他們四人又被徵召督導武夷岩茶與桐木關的星村小種,吳振鐸始認識半發酵岩茶的製法,各優良品種,如:軟枝烏龍、高腳烏龍、鐵觀音、水仙、大紅袍、白雞冠等應有差別,分開製造,分別標誌,亦從此認識品種的先天特性,與採摘期等的控制,甚感興趣。

        因要督導製茶,所以高中要讀三年半或四年才可畢業,畢業後,再經就業訓練與考試,他們數人應福建示範茶廠的聘請,再往服務。經一年餘(二回春茶)的實地開闢茶區與武夷山製造岩茶,對品種的特性與品質的鑑定,有較深刻的認識。吳振鐸為增廣茶界見聞,承其良師介紹,往財政部貿委會駐贛辦事處工作,對茶葉統計及東南茶區的實況,頗有心得。至民國31年年六月因其父親過世,又逢吉安戰事告急辭職,南下經贛州返閩回家,途經長汀,適逢全國大學分區聯考,廈門區正可報名,應試後,幸以第一志願,考入福建省立農學院(即現福建農業大學的前身),主修農藝學,副讀農化。四年求學中,多利用寒暑假,往永安省垣農林公司茶業部,擔任茶葉資料搜集編撰工作,吳振鐸認識台灣茶區的平鎮茶業試驗所,也始自此時。大學畢業,因家庭關係,故應聘入省立福安高級茶科職業學校擔任教導主任,培養茶葉基層人才。

對台灣茶業無怨無悔

        吳振鐸教授,原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級茶葉職業學校教導主任,民國36年七月來台渡假,即應台灣省農業試驗所,聘為平鎮茶業試驗分所製茶系主任,平鎮分所歷史悠久,但當時設備簡陋,土牆磚壁防屋數間,員工不及二十人,4.7公頃試驗茶園連建築用地皆全部向民間租用。惟平鎮與福建武夷山同為研究半發酵茶的基地,一脈相連,吳振鐸教授甚有興趣。當時台灣其他茶業機構或學術單位,求才孔急,但均非吳振鐸志趣之所在。

        從民國26年(1937)年算起至民國84年(1995),與茶界接觸58年,民國37年(1948)一月台灣省政府為使試驗單位與公營事業配合,將茶業分所業務歸省營農林公司茶業分公司接管,為及一年原任所長辭職,吳氏於五月接任副技術師兼所長,吳振鐸接任後,除主辦評茶及製茶試驗工作外,全力策劃茶樹育種業務,並兼茶業分公司各廠的眉茶生產總督導工作。

        吳振鐸教授自民國36年(1947)八月一日,接任平鎮茶業試驗分所製茶系主任,至民國73年(1984)八月一日任台灣省茶業改良場首任場後研究員退休,連續服務37載,前後在各學術雜誌及報章上發表達100篇。吳振鐸教授於40年前發表的文章中,已列協助者或主要參考文獻,足見其尊重前人的研究,殊為稱許。吳振鐸教授曾往印尼、韓國、印度(當時因邦交關係該期中途折返)、新加坡等國參加國際性茶葉學術會議多次。亦往日本、印尼、韓國、歐洲荷、德、英、比、雅典、丹麥、日內瓦等,以及美國主要城市考察茶業的生產及市場消費情形。當時茶試所或茶改場的員工雖不多。但保送往國外留學、進修、或考察以及國內大學或研究所進修或修碩士或博士學位者不下十餘人,以求學術研究水準的提升。

        吳振鐸教授自民國41年度(1952)起,即應聘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兼授茶作學及其實習的課程,歷任講師、副教授及教授等兼職,至1993年始堅辭,歷時40載。茶做學雖屬選修課程,惟同一屆選修曾達百人者,分佈五院中的11學系的記錄,此雖與飲茶時盛有關,但吳氏之教學認真,理論與實際並重,亦深為菁菁學子所歡迎和稱道。

        中華民國茶藝協會奉准於民國71年(1982)年923日假台北市中山堂正式成立,出席會員800餘人,選出吳振鐸為首任理事長,得連任乙次四年後選為榮譽理事長。協會成立不久,即承天仁茶業公司以及名間、凍頂等鄉鎮的茶農友們自動捐獻,於台北火車站邊的天成大樓,購得508室為永久會址,以供各地茶友們來台北有落腳聚會之處,此時的會友,包括,各大學的教授們及茶業界等已增至1500餘人,茶藝協會創立時,即立茶葉品質官能鑑定人員遴選辦法,並經內政部以台(75)內社第394898號核准後,經多次鑑定選出22人,以應當時各地優良比賽鑑評之需。吳振鐸當時只要時間允許,均親往各鄉鎮擔任主審,以期普遍提高品質。吳振鐸教授說:「當時的優良茶比賽,為普遍提高各地的製茶品質并增加茶農收益的有效主要方法,並非改進茶葉的最終目的」。至80年(1991)台茶進口5795584公頓,較出口738公噸為多後,宜謀更好的策略,以達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蒙其利的良策。

       茶藝協會成立後,又承陸羽茶藝中心等贊助,舉辦泡茶師比賽及日韓等國際間茶藝界的交流與表演,使本省各地飲茶之風,隨之盛行。

        吳振鐸教授曾獲多次獎掖:民國57年(1968)獲中華農學會學術科技獎;民國63年(1974)獲教育部及僑委會莊氏科學獎;民國76年(1987)獲行政院第一屆傑出科技人才獎;民國80年(1991)獲台灣省主席獎,再獲行政院第十五屆傑出科技人才獎;及民國83年獲台灣製茶同業公會頒發促進內外銷茶葉重大貢獻獎。吳振鐸於民國61年(197219801983)後曾三次獲總統召見,以資鼓勵。

       吳振鐸教授退而不休,於民國79年(19909月應邀率團返閩,參加閩台茶葉學術會議,於福建甌,勘定青心烏龍系的老舊茶園,值得紀念!

       吳振鐸教授平生研究茶樹育種,茶業製造與評茶,好學不倦,淡泊名利,素為茶農各界所讚賞,被尊稱為:「戰後~台茶之父」。

       吳振鐸教授生於民國7年,卒於民國89年,一生致力於茶業研究、推廣與發展長達60年,在中西文獻上發表逾百篇與茶業有關論文,台灣茶業發展200餘年歷史中,吳振鐸佔有一席之地。

      吳振鐸在民國36年擔任桃園縣平鎮茶業試驗分所系主任,57年擔任首任茶改場場長,研發國際馳名的台茶12號(金萱)、台茶13號(翠玉)等優良茶樹品種,近30年知名的台灣烏龍茶、東方美人茶都出自吳振鐸,台灣茶界曾籌辦吳振鐸紀念茶會,尊稱吳振鐸為「一代茶人」。

吳氏對茶界的貢獻主要有五:

一、對茶葉改良場的整治建築,使場內更符合現代化需求;

二、擴編工作站,例如移林口分場到文山,成為文山分場,在台東鹿野設台東分場,在南投鹿谷設凍頂工作站,茶改場編組,完成於其手,對茶葉推廣功不可沒;

三、選育茶樹新品種,從台茶一至十七號。現在聞名茶界的金萱、翠玉的育種完成,就是成於其所;

四、長期主持茶政,完成台灣茶葉由外銷轉為內銷的轉移;

五、長期評茶,個人品味影響茶農製茶以及茶客品茶,於是形成台灣清香烏龍茶的風格。

吳振鐸著作有《茶葉》、《今日台灣茶的研究》、《吳振鐸先生論文集》、《吳振鐸先生論文遺集》等四種。

改編於:國立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陳成、朱鈞博士序與吳振鐸自序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19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