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8 10:46:25瀏覽6584|回應3|推薦50 | |
一、福報的定義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間就會聽到「福報」這兩個字,它已經成為我國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在上一個單元裡介紹以「善行」利益他人,最終獲得補償的就是「福報」。 到底「福報」是什麼呢? 這一個源自宗教,而早已融入我們社會人心的名詞,就是「福利的報償」、「減苦優惠證」。通常一個人須要經過多次的痛苦,才能凝聚一次快樂的經驗。痛苦,也許是屬於肉體器官方面的「身痛」;也許是心靈、精神方面受壓抑,而產生鬱悶、煩躁、焦慮、憂愁等情緒上的「心苦」。在無法計算的身心痛苦中,能減少痛苦的次數,縮短磨難的時間,使快樂提早到來,這就是「大自然法則」為犧牲自己、利益他人的人所給予的特別優惠。 「福」的意思是美好、吉祥、豐裕、好運氣。一般人認為擁有錢財、長壽、物質方面能得到滿足,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有「福」。有些人再加以引伸:身體健康,有正當的工作,收入穩定,才華能力受到肯定而有成就感,兒女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各有適當的發展,對於自己和子孫不必煩惱的人,都算是有「福」。 「報」就是報答酬謝,有犧牲付出後得到回應、感念的意味。 從現實面來說,「福報」是指一個人過去利人利眾,後來得到使自己身心愉快、生活無缺的報償,可見「福報」是人生中好的命運的主要關鍵和依據。 在我國中、下階層的社會裡,「有福」自有另一層的定義。事業成就對他們來說也許乏善可陳,經濟上不可能寬裕,生活日用一定比較欠缺,勤儉、節衣縮食就成為因應財源匱乏的方法。因此,錢財所能滿足的一切,不一定列為有福的唯一考量了。 我們經常會在不經意間,聽到長輩們閒聊時互相讚美的話語。看著他們愉快的心情和滿足的笑容,就更肯定及讚同他們對有福的詮釋。 例如他們經常說: 「吃得下就是福!」 「身體健康,能到處走走就是福!」 「妻賢子孝就是福!」 「看得開,不要太計較就是福!」 吃得下就是福,表示胃口好,消化功能正常,一方面能享受美食的口福,一方面消化吸收的功能不錯,才可能確保健康。健康的人活動力比較強,所以在年輕時,為了承擔家計而奔波,難得有閒情逸致出門旅遊。上了年紀,家庭生計由於兒女們的分擔,自己的擔子減輕,正可以享受人生的時候,如果身體不健康,天天離不開藥罐子,身心的痛苦,早已將玩興降低許多了,這樣的人生怎能算有福呢? 我們做兒女的,如果能夠體會父母的辛勞,感念父母賺錢養育和栽培我們的苦心,在在學的時候,盡到做學生就是要努力學習的本分,順著父母的心意,不讓他們為自己操心。成年之後,以各階段的學習心得,做為就業和待人處世的基礎,努力於工作,並妥善、合理的支配自己賺取的金錢,以所得的一部分來分擔家計,不做違反道德或投機取巧、害人不利己的事,就是孝順的行為,這當然是我們父母親的福氣。而我們自己的福在哪裡呢?「己之所欲,先施於人」,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必然為人父母,我們的身教,不正是兒女們有樣學樣的榜樣嗎? 看得開,不要太計較,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尤其是年輕人。這是比較深層的人生智慧。通常都在年紀漸長,經歷的事情越多,到某個階段,累積太多與人相處的不愉快經驗後,才開始知道反省:過去事事計較,到頭來仍舊得不償失。懂得這個道理,凡事就不會再鑽牛角尖、計較得與失,瞭解到,該屬於自己的,一分也不會少。心態的轉變,立刻使原來的煩惱解除,省卻許多的不愉快,以及因此而傷害彼此的和氣,情誼更加穩固,這樣不就是福氣嗎? 曾俊卿 生命教養1-6-1/94.05.02 這是針對佛教因果律探索的心得圖解 應屬「行為科學」非常重要的概念與準則 自85年起草,95年完成 許為浪擲卑微生命的「菁華10年」 共計四冊三十餘單元 希望成為生命成長必備 而且能夠應用於生活中的知識 --原設計閱讀對象--適合國中以上 關心「社會生病」的人 ~~敬請不吝留言賜教喔~~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