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達拉宮印象三:回首布達拉
2010/04/22 20:29:08瀏覽2131|回應0|推薦13

布達拉宮印象三:回首布達拉


吐蕃時期的陳跡

從七世達賴靈塔殿往前行,依序會經過帕巴拉康(超凡聖者殿)及曲吉卓布(法王洞)這兩處吐蕃時期留存下來的殿室,而這也是藏王松贊干布千餘年前始建布達拉宮殿的唯二遺跡。

曲吉卓布(法王洞)是處不到十坪大的岩洞式佛堂,是早年藏王松贊干布修行的地方。現在這處狹小岩洞裡陳列著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芒松赤江妃、貢日貢贊王子,以及大臣祿東贊、吞彌.松布札(發明藏字)等人的塑像。而這些吐蕃王朝創建時的歷史人物塑像,似也透露著他們和布達拉宮的肇建有著深厚的緣由。

(照片翻拍自中國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創刊號 布達拉宮 卞志武攝 左為松贊干布,右為文成公主)

松贊干布據傳是吐蕃的第三十二代贊普(吐蕃的王號,「贊」表示雄強,「普」是男子的意思)。在松贊干布初即位時,吐蕃一族的根據地在今天的山南澤當一帶,其四周有蘇毗(在今青海玉樹一帶)、羊同(在山南的西邊)等強大部族環伺。松贊干布首先翦除了殺害他父親的貴族政敵,然後興兵打敗了蘇毗、羊同等強鄰,將吐蕃的疆域擴展至現在的青海南部、西藏西部一帶,初步完成了西藏的統一。除此外,他還做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策,那就是將統治中心由山南的澤當,遷移至今天的拉薩一帶。

遷都邏些(拉薩),除了能擺脫山南一帶舊貴族勢力的箝制外,拉薩本身氣候良好、環境優美、地勢平坦,且利於物產,再加上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又有防禦上的優勢,更有利於松贊干布大展手腳。歷史後來的發展也證實,比起山南一隅,拉薩更是一處適於建都的好所在。

除了眼光獨到,定都拉薩外,松贊干布還著眼到四鄰的關係發展,所以他先後向尼泊爾以及唐朝求親,並且先後迎來了尺尊公主及文成公主,兩位公主的到來不僅和睦了吐蕃和強鄰唐朝、尼泊爾的關係,而且隨著兩位公主帶來的異國文化,更為這個剛興起的王朝帶來了新鮮的文化血液,特別是佛教的傳入,更是影響深遠。

據記載,為了迎娶兩位公主,松贊干布為本已有基礎的布達拉宮殿又做了修建,修建後的宮殿據說有三道圍牆,圍牆中有堡壘式的宮室999座,後來為了湊滿千座,又在紅山頂上加蓋了一座。這些宮室的裝飾據說都十分的華麗,有金鈴、塵拂、珍珠網、瓔珞等物,堪與天宮相媲美。藏王和王妃的宮室間,還以銀橋和銅橋相連在了一起,宮室的基地上豎有1000支銀亮的長槍,槍上還繫著隨風飄動的美麗長幡。……由於那時的紅山和藥王山還連成一氣,所以當時的宮殿也布滿了兩座山頭。一般以為,松贊干布時期的布達拉王宮,規模較現在可能猶有過之。

但現在這些過往的壯盛華麗全看不見了。西元八世紀後期,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布達拉宮曾因雷擊引發大火,所有的宮室幾乎全遭焚毀。西元九世紀,吐蕃內部發生一連串的內亂,使得燼餘後的一些宮室也全遭破壞。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布達拉宮殿,最後也隨同吐蕃王朝的衰亡,幾近全然消失了。

幾乎全消失了,只留下這兩座蓋在紅山頂上的法王洞(曲吉卓布)和超凡聖者殿(帕巴拉康)。而法王洞的這些人物塑像,就彷彿為那個時期的布達拉王宮留下了一些見證,塑像用其千年不變的容貌,反照了人世幾經滄桑的繁華及凋零。

除了塑像外,法王洞裡的吐蕃遺跡還有松贊干布當年在這裡修行用的爐灶,以及石鍋、石臼。另外,還有牆壁上的一些吐蕃時期壁畫,以及當時修建在山頂上的一座白塔,白塔高2.35公尺,目前深藏在法王洞後方的間道裡。據說,它的位置恰好就位在布達拉宮的正中央呢。

(照片翻拍自中國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創刊號 布達拉宮 卞志武攝 )

從法王洞向上方走,即來到帕巴拉康(超凡聖者殿),這也是松贊干布時期即存在的一處殿室,後來更成為五世達賴修法的地方。殿室中主供的佛像稱為「帕巴‧洛給夏然」(梵文),漢文的意思為「世自在觀音像」。這是松贊干布的本尊佛像,據說是在一棵旃檀樹裡天然生成的,松贊干布派人去迎請時,佛像甚至曾開口說:「松贊干布是我的化身,我將前往西藏有雪邦內,為藏王松贊干布本尊。」所以千年來人們一直將其視為布達拉宮的主供佛像,也相信他有極大的加持力。

(照片翻拍自中國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創刊號 布達拉宮 卞志武攝 世自在觀音像 )

除了帕巴‧洛及夏然佛像外,帕巴拉康內尚有象徵西藏政教事業興旺的巨大鎏金法輪,以及據傳是宗喀巴大師、蓮花生大師,以及五世達賴留在石上的清晰足印。殿室的門口有同治皇帝頒給的「福田妙果」匾額,千餘年的事物如今還能歷歷呈現目前,誰說這裡不是「福田」,所見不是「妙果」呢。

(照片翻拍自西藏朝佛之旅 民族出版社 王雲峰攝 )


西藏及佛教藝術的殿堂

過了法王洞,在五世達賴靈塔殿東側有一廣達200餘坪的殿堂,藏語稱為「司西平措」(有極圓滿大殿),一般多稱之為「西大殿」。這裡是五世達賴的享堂,也是紅宮中最大的殿室。殿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畫在四周牆壁上的壁晝,由於是五世達賴的享堂,所以繪畫的內容多是五世的生平事蹟,如五世到北京見順治皇帝的場面等。有人統計過,整個西大殿裡關於五世達賴的壁畫,足有698幅之多。

(照片翻拍自西藏朝佛之旅 民族出版社 王雲峰攝  順治皇帝見五世達賴喇嘛壁畫)

其實不只西大殿,整個布達拉宮隨處都可見壁畫的精品。根據文獻記載,西元1648年興建白宮時,參與創作壁畫的畫師就有63名,創作的題材從藏族起源,西藏各佛教教派的發展史,以及達賴喇嘛的傳記等,幾乎可說是畫在牆上的歷史。而十七世紀末開始興建的紅宮,更召募了236名畫師參與,這些從西藏各地徵召來的優秀畫師,無不各逞技能,在布達拉宮的宮牆上留下一幅幅兼具美感,及研究價值的西藏繪畫精品。

(照片翻拍自中國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創刊號 布達拉宮 卞志武攝 紅宮二迴廊記錄布達拉宮修建時的壁畫 )

同樣精采的繪畫作品還有唐卡,布達拉宮保存有近萬幅的唐卡。這是種用彩緞裝裱,畫在絹、布或紙上的卷軸畫。唐卡的內容多脫離不了宗教人物、宗教事件,以及宗教教義等內容。在這布達拉宮大佛殿裡,隨處可見的精美唐卡,更渲染增添了幾許莊嚴的宗教氣息。

(照片翻拍自西藏朝佛之旅 民族出版社 王雲峰攝  蓮花生大師唐卡,現藏西藏博物館)

西大殿旁還圍繞有三處配殿。分別是北側的達賴世系殿,殿內供有釋迦牟尼、一~五世達賴,以及八藥師佛像。東側的上天之道佛殿,供奉有宗喀巴大師,以及噶魯、噶當派的大師像共70餘尊。大殿西側則是持明佛殿,主供蓮花生大師像。

(照片翻拍自西藏朝佛之旅 民族出版社 王雲峰攝  持明佛殿內的蓮花生大師像)

三處狹小的配殿裡全排滿了佛像,走在狹窄的過道裡,彷彿置身於神的國度裡。在布達拉宮中像這樣堆滿神像的殿室著實不少,各種神像以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為大宗,還有些泥塑、石雕、木刻的作品,年代遠可溯及隋、唐,明以來的神像更是尋常可見。

(照片翻拍自中國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創刊號 布達拉宮 卞志武攝 西日光殿的銀質白依怙如意牟尼寶神像 )

(照片翻拍自西藏朝佛之旅 民族出版社 王雲峰攝  達賴喇嘛寢宮裡供奉的彌勒佛像)

型制大的可高達10餘公尺,小的甚至僅及幾公釐,全都是佛像造像中的精品,據說總量達20~30萬尊之多。特別是藏傳佛教裡有些佛像更接近於古印度、犍陀羅那樣的風格,線條流利,姿態動人,常讓人有觀之不盡的感覺。

(照片翻拍自西藏朝佛之旅 民族出版社 王雲峰攝  金剛亥母像 現藏羅布林卡)

(照片翻拍自西藏朝佛之旅 民族出版社 王雲峰攝  供養天女像 )

除了壁畫、唐卡及佛像外,宮內經年累月積累的金銀器、銅鐵器、琺瑯器、漆器、竹雕器、骨角象牙器、珠玉寶石、織繡、石刻、印章、貨幣,以及藏書、典籍、佛經,特別是那一頁頁寫著梵文的貝葉經,都是世所難見的寶貝。

(照片翻拍自中國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創刊號 布達拉宮 卞志武攝 景泰藍質地的寶瓶,做灌頂、洗禮及灑浴時使用 )

(照片翻拍自西藏朝佛之旅 民族出版社 王雲峰攝  貝葉經)

即便是布達拉宮的建築本身,也是西藏藝術的總集。各式的斗拱、鎏金的鰲頭、雕飾繁麗的門斗,幾乎隨便構圖,都是幅明媚的風景,每個看似不起眼的地方,若仔細看,也都隱含著藏地工匠們獨具的巧心。

(上三張照片翻拍自西藏朝佛之旅 民族出版社 王雲峰攝  )

布達拉是天上的宮殿,人間觀世音的住所。能不用心構築?不傾力奉獻嗎?做畫、造像、建造時,又豈能有一絲一毫的保留呢?就是這樣三、四百年來的用心盡力,以及無私的奉獻,才能成就這雪域大地上獨一無二的藝術殿堂。這藏地的人間一飾──布達拉宮。


水波下清寂的背影

走出了五世達賴的靈塔殿,也走完了白宮、紅宮這段漫長的行程,雖然是跟著動線走,許多的殿室因此都無緣參觀。但是由於動線兩旁太多吸引人的東西了,所以整趟行程充實的有些累人,方走出室外時,竟有些暈頭轉向的昏昏然。

原本剛進入時的日掛中天,轉瞬也變成了夕陽匝地的昏沈沈。這裡是布達拉宮的最西邊,過往稱為札廈的僧人宿舍區。但見一些白石牆、黑窗框、紅檉柳隨意排列著,將已經帶灰白的天,切割得邊角縱橫且勢態均衡,甚見意趣。我想,這些可愛精巧的窗台上若是還能再擺上些草花,再配上些西藏特有的白窗帘,就應該是世間最雅致的僧房宿舍了吧。只可惜,現在全空落著。

走後山之字形的山道下山,迎面而來的是削銳如刀面的牆角,從灰白的天直劃下來,很有的天塹危岩的險峻勢態。據說布達拉宮東半部的宮牆,是由前藏的工匠修成,所以牆體筆直尖峭,從上部滑下一隻整羊,到下面就會被劃為兩半;而西部的宮牆則是由後藏工匠完成,牆體講究渾圓厚實,造型流線,就是從上面滾下一只雞蛋,到下面也不會打破。但令人奇怪的是,眼前這面應屬後藏工匠築造的「西部」牆,怎麼覺得連犛牛都可以剖成兩半了,簡直比「東部」牆更「東部」了。

再往下走,山道邊上有一對父子,正虔心地用鑿子在石片上鑿出一段段的經文,神情是如此的專注,以致於路過的人都不好意思靠近,只能默默關注他們的虔誠。

走下山路,來到宮後的龍王潭邊。這裡原來是一片芳草茵茵的綠草地,但達賴五世修築布達拉宮時取用了這裡的土,隨著宮室越蓋越高,這裡的土坑也就越挖越大。最後地下水湧出,成了現在的龍王潭。

後來六世達賴在湖中蓋了座小廟,並且從墨竹工卡地區請來了當地的女神墨竹賽欽,供奉在寺廟的二樓,這是尊背後有著九條巨蛇的美麗女神,可能和水有關,所以藏人稱此為「魯神殿」,魯神是藏傳佛教和苯教對地下和水中神靈的通稱。至於現在人們習稱的「龍王廟」,則是漢人的說法,龍王潭則是以訛傳訛,算是積非成是的訛名。

幾次來到龍王潭,或許因為有水,總是覺得分外地清涼。四周垂楊,再加上潭中布達拉宮的倒影,總是讓人十分留戀這裡的美景。據說從前這裡是僅對貴族開放的禁地,只有少數僧俗貴族可以在這裡划牛皮船玩耍,一般老百姓全被拒之於門外。但現在成為了所有人共享的公園,每次傍晚來,總有不少人在此嘻笑散步,憑添許多熱鬧氣息。

晚風習習,與身旁熱鬧的喧語聲不相稱的,是布達拉寂寞向晚的背影,在清涼的水色中,白紅的倒影更顯得清寂。布達拉的未來,究竟是迎回舊有的主人,還是向世 人敞開,做西藏面向世界的櫥窗,答案都還模糊,就像剛掩下來的夜幕,還暗沈著,讓人直看不清楚未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396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