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前門印象
2006/04/05 11:47:01瀏覽616|回應0|推薦5

前門印象

前門,是個白相(上海話逛街的意思)的好地方,因為這一路上盡是熱鬧,而且這熱鬧從明清,甚至是元大都時就如此,已六七八百年了,還是沒完沒了的鬧騰著。

前門前的道路以半圓輕巧地繞過了前門,這半圓讓視野開闊了,很有點小廣場的味道,廣場的左首是前門(正陽門)火車站,車站前的大巴總是橫七豎八著,有的急著要停,有的急著要走,停停走走的全在一堆了,使得不算寬敞的車站前,很有點小學下課十分鐘福利社櫃台前的模樣──還沒有糖吃的孩子急著擠進去,已拿著麵包的小胖子急著衝出來,這是我記憶中最初始的生存競爭──站牌後熙攘的旅客,也是滿臉的急迫,在“豎七橫八”中找尋著要“吞”進自己的大巴,如果倉頡還在世,他可以在此找著“亂”字的象形。

挨擠的人潮中,還不乏穿梭的“魚”,這些魚,無論是穿著垢膩西裝外套的瘦長漢子,或是一身褪色花衣裳的圓胖大娘,或甚至是拖著兩條黃毛辮,臉上還不脫稚氣的小女孩兒,無不是一張殷勤問訊的臉:“先生要住房嗎?我們這裡有最便宜的房。”“先生,到我們店裡看看吧,我們店裡的東西最便宜”“這相機,要不要,名牌的,兩百就好(多半是扒來的)”……,問訊人的臉上,有些堆歡,有些親切,有些疲憊,有些冷淡,有些漠然,這些紛紛朝你飛來,又急急離你而去的各色樣問訊的臉,在當年前門車站還是北京唯一的火車站時,可能是許多初次上京的遊子對北京的第一印象,這其中包含十八歲的沈從文(這次來大陸,一大半是為了尋找沈從文,在前門,我還念著他),我想他對這些臉應會同樣感到興味吧,因為無論是堆歡親切疲憊冷淡漠然,都浮動著生的掙扎,背後也都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對歡喜沈溺在市井小民生活裡的沈從文而言,北京這部大書的起始序,無疑是親切而動人的。

在人群中,我是另一條魚,除了要躲人,還要忙著躲“魚”──我害怕這樣的問訊──所以在人群中我也總是急速地穿梭著,更多時是站在人群的邊上呆看著。

在人群的邊上,擾攘少些,可以聽到地下道的階梯裡傳來咿咿呀呀的胡琴聲,一個眼盲的中年漢子,正在那裡自我沈醉地拉著“江河水”,旁邊他的老母親,眼光不曾稍離過他,不時地掏出手帕為他擦去臉上涔涔的汗,老母親戴著深藍色的頭巾,慈祥的面容拘謹地被頭巾掩去了一大半,這樣的頭巾,在下幾級階梯還另有,只是除了頭巾再不見主人的臉,因為她的頭從沒抬起來過,她旁邊一個四五歲的小子,黃頭髮還稀稀疏疏的,紅冬冬的小圓臉上斑駁著黑的灰的塵,像顆弄髒了的小蘋果,也不知是(老)婦人的兒子還是孫子,正賣力的拉著扯著路人的衣角褲管,小嗓門清脆且天真的說著“叔叔,給點錢吧!”……這數級階梯,踩著叫人沈重,雖然,我們早已習慣對人事漠然!

廣場邊上的商店,很有點當年台北中華商場的樣子,商店多半沒有亮麗的櫥窗,更多的只是把商品堆滿、掛滿店裡,門口除了貼著五顏六色的特價牌,也不少吆喝的伙計,商品多是惠而不費的民生用品:仿冒的名牌衣服、運動衫、球鞋、背包、手機、八十元的真空包裝烤鴨……,雖然是五花八門,但共同的特色就是便宜,這裡向來是庶民的市集,摩肩接踵的也是愛貪便宜的小市民,但似乎是路過的多,逗留的少,前門前的廣場,除了“穿梭問訊的魚”、不知往哪兒去的可憐人,以及店門前吆喝的,似乎所有的人都是過客──來前門,只是為了趕到另一個不知名的地方。

“廣場”的邊上還有間買西服套裝的店,寬大的店面上有塊寬大的黑底金字招牌,那樣的門面,在以前,很應該走出個徐志摩、陸小曼那樣的人物,雖然金字招牌已褪了色,大櫥窗裡的模特兒也似剛從冰櫃裡掏挖出來,全沒顏掉色的透著死白,但他們身上的衣服卻是鮮亮的,來自歐美的名牌時尚華服,筆挺的放在他們還挺拔的骨架上,阿馬尼、香奈兒……,一個老先生在櫥窗下,一身洗白了的毛裝,黑色膠底功夫鞋,布滿皺褶黝黑的臉上,兩眼晶亮亮的閃爍著,望著阿馬尼,也望著香奈兒,一臉不解的神氣……可這時代是怎麼了?我們鬧騰的又是什麼樣的革命?

一如老革命被時代拋在後頭,前門的繁華,也有點跟不時代,有些見老了,但過客還是喜歡黏著前門,因為這裡總不乏世俗的熱鬧,只要這人味還在,即便只剩滄桑,也還是“魚”喜歡的地方。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22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