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洛克路線四:白水河營地、水洛馬幫
2017/12/06 13:50:09瀏覽1361|回應0|推薦29

第一晚紮營的白水河營地,不是我行前屬意的那個,馬幫選擇的這個營地較低、較近水源,事後證明他們是對的。事實上馬幫不僅幫忙帶路、領馬馱行李,還照應我們的飲食、安全。走這樣的山,馬幫是休戚與共的夥伴,今天想談談他們。

4點多一點來白水河營地,網上的紀錄對這個營地都頗為嫌棄,認為這個營地幽居在樹林子裡,沒有展望沒有景,多建議再爬升300公尺到「真正的」白水河營地,甚至直接上到4000公尺的滿措牛場,那裡展望絕好,才是最佳的選擇。

以當天的情形看,抵營地離天黑還有三個小時,趕到滿措不太現實,但「真正的」白水河營地卻是綽綽有餘。但一來頭一天需要多一點體力和高度的適應,不宜過操。二來這個營地也沒有太差,甚至出乎意外的好。因此也不堅持再上,和馬幫同行,多少都要有些相互牽就,不能像自己走那般的自由。

後來聽旦珠說,早期走洛克路線多半都在這裡休息,因為到此差不多就天黑了。後來從嘟嚕能坐10公里的車、少了2小時歩程,很多人就選擇再往上走,甚至起得早、走得快的,還能直接趕到滿措。但對他們和馬來說,前面10公里還是得走,趕到這兒已經20公里了,再走對馬太操,所以在這裡休息較妥。這樣說也合理,我也因此認為馬幫的選擇,比較站在他們自身設想。(其實未必竟然,下篇會做說明)

這個營地的優勢在於離水源很近,取水很方便。還有在樹林子裡便於撿拾木材,起火也容易。所以在我們搭帳蓬的時候,馬幫同時也已升起了營火,做好了酥油茶,招呼著我們享用。山裡,天黑了若還有堆溫暖的營火,那個夜將太為不同。

在水洛這裡,馬幫並不包餐,三餐是我們準備食材,馬幫負責烹煮,最後大家一起享用。這種分工模式看似合理,實務上卻不好執行,因為五天十幾餐的食材全打在一起,負責烹煮的馬幫並不知道買了什麼、又該煮些什麼?負責採買的我們一時間也難以解說明白,經常還是得自己動手。飲食上,他們還是採取較早期的分工模式,但這對登山者卻極為不便,如果他們願意像其他地方馬幫將餐包起來,即使需要多付費用,大部分人應該也會樂於接受吧。

行路上,這次我們12人雇了6匹行李馬,重裝全上馬。另還雇了3匹備用馬,提防路上有人不舒服可以隨時上馬。這9匹馬由旦珠和路榮(音譯)兩人領看著,原則上不會離我們太遠,以防我們中途臨時需要騎馬。另請呷田做嚮導,他負責全程跟我們走,避免有人迷路。這一路他們都把我們看顧得很好,是我們的好朋友、好夥伴。

說是馬幫,但水洛這裡的「馬」卻大多是騾,連驢都很少,馬幾乎沒有,這和四姑娘、貢嘎不同,後者的馬幫多以馬為主。這些騾驢到了營地,無例外都被戴上了「口罩」,不是生病,更非懲罰,恰恰相反,罩裡滿滿都是豌豆、玉米粒,是為了犒賞牠們而給的加菜。這一路多虧了牠們的辛勞,才成就了我們的舒適,夥伴們也和牠們建立起友誼。若論起好朋友、好夥伴,也要算上牠們一份。

最後,我想提一下水洛馬幫的種族。這趟和我們結緣的馬幫都自認是藏人,但他們的名字卻都很不藏族,杜基、呷田、旦珠、路榮、、、,都不是藏區常見的名字。看一下水洛的介紹,「本鄉是藏族聚居鄉,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6.2%,納西族占7.9%,蒙古族占5%,彝、漢、壯、苗等民族占0.9%,、、、」由此看,水洛的馬幫幾乎應該是藏族,起碼他們在生活、心理上,他們認為自己是。

但藏裡有藏,位於民族遷徙走廊上的水洛,其民族成分顯然不會單純。百年前洛克來,說這裡人是納西族的支系「蘇西」人,蘇西意為鐵人,和他們從事煉鐵相關的職業有關。麗江納西族的東巴經也記載,「納西人有三兄弟,一個留在了麗江,一個到木里淘金,一個到西藏鹽井采鹽,」而我在一篇民族學的調查報告裡也看到,水洛這裡有個旭米族(古稱史興),占總人口的一半左右,這個民族特別的是他們實行一種「三人組合的婚姻型式」,即由兩兄弟共娶一個妻子,或兩姐妹共嫁一個丈夫,這種婚姻留傳已久,是種適應當地環境而產生的婚姻型式。

我在水洛的馬幫朋友到底是哪一族?老實說我也不太清楚,但我明白那片土地那方人,確實有他們與眾不同的文化及生活方式,我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回去深入探訪,也再會會這些可愛的馬幫朋友。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10932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