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19 20:24:31瀏覽4610|回應12|推薦86 | |
「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與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與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 ── 亞當‧史密斯《國富論》
一個周日,全家人又陪著小禾子到中壢參加圍棋賽事。 中午過後,趁著小禾子還在對局,已經在附近閒晃了一上午的小禾子爹與小禾子媽,決定到不遠處的一家北方小館子解決午餐。 「老闆,我要一個紅油抄手。」天秤座的小禾子媽看著MENU,舉棋難定,拿捏了半天,終於做成決定。 小禾子媽最愛吃炸醬麵,不過,這回她卻點了紅油抄手,令小禾子爹好生不解。 「妳不是想吃炸醬麵嗎?」小禾子爹好奇地問著。 小禾子媽還直盯著別桌的碗公看著:「是呀,看起來好好吃….」 「那妳為什麼點抄手呢?」 「因為炸醬麵太大碗,我一個人吃不完,你又不一起分,吃不完會浪費…」 「價錢不是一樣嗎?吃不完可以打包呀!」 「打包的就不好吃了…..」小禾子媽兀自思索著。話說如此,但表情顯然還有點三心兩意,因為她明明想吃的是炸醬麵。 炸醬麵與紅油抄手,一個是最愛,一個是可接受,但當二選一時,為什麼選的不是炸醬麵,而是紅油抄手? 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裡提出「經濟人」的概念,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 自利的,也就是人們在自利心的驅動下,會做出一些合理而且可預測的行為,並追求效用或利潤極大化。 這是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但人們在很多時候都會做出奇怪的、甚至是錯誤與荒謬的決策,乃至還堅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亞當‧史密斯的「一隻看不見的手」,不時被人們「一顆看不見的心」所打敗。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Simon)於是提出所謂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他認為,大部分的決策都是在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做成,由於一般人的能力有限,通常無法處理與解析大量的資訊,因而多數時候的決策,並未能採取最好的解決方案(最佳解),而是採取「次佳解」或只是可以接受的「滿意解」。 簡單地說,其實很多人的決策是在有限的資訊下做成的,通常選擇的是「還算滿意」的方案,甚至是憑著直覺來決定,若是決策過程未能有意識地避免一些偏誤(bias),決策的品質不免糟糕。 一般人決策常會出現一些偏誤,常見的如「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這是指在決策時,只擷取支持自己決策的資訊,同時則故意忽略不支持自己決策的資訊。舉例來說,在決定一件人事案時,決策者往往已心有所屬,過程中就會不斷強調心目人選的優點,同時則凸顯其他人選的缺點,結果可想而知。 又如所謂的「後見之明(hindsight bias)」偏誤,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事後諸葛亮」。一般人決策後,當顯示結果不差時,不免更加肯定自己的聖明,卻忽略其間的因果關係與機率問題。 其實,每個人時時都在做決策,小從每天起床後要先刷牙洗臉或先撒泡尿,大到企業擴展時是用併購方式或自行投資擴充產能,只要能夠多些理性思考,少些判斷偏誤,決策品質就會更好。 至於那天中午,小禾子爹點的是榨菜肉絲麵。因為,他就是愛吃榨菜肉絲麵,沒有什麼特別的道理。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