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26 21:26:50瀏覽5098|回應6|推薦107 | |
「將本求利」是做生意的最基本概念,用現代企管概念來描述,就是得先算出並控制成本(cost),才能取得利潤。 所有的管理者都知道,創造或維持利潤的方式之一就是降低成本,若是缺乏正確的成本觀念或未能就成本效益做詳細的分析與比較,就很容易造成錯誤決策。 但很多人對成本的概念似是而非或一知半解,先瞭解成本的分類可有助於加強成本概念。簡單地說,成本就是生產或製造所需要付出的最低代價。 若是細分各項成本,真可謂琳琅滿目,至少可分為製造成本(包含直接物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製造費用)與期間成本(包括行銷成本、管理成本)。 另外,適用於不同管理目的的成本概念,還包括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可控制成本與不可控制成本,以及平均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差異成本與沈沒成本等,乃至無形的風險成本。光要搞清楚這些「成本」,就得花上大半天的工夫。 教科書上列出這些各式各樣的成本,不要以為口頭上賣弄這些名稱就搞定了,在現實殘酷的商場上,沒有成本概念,沒有分析、細算與比較後的決策,便是血淋淋的下場。 舉個例子,一本雜誌想要以增加贈品方式來促銷,首先就要計算的是雜誌本身的成本。假設雜誌的定價是100元,扣除人力、設備、印刷、經銷、通路、庫存等各種成本,利潤可能低於30元,此時若為增加銷售而附贈一本書(促銷品),而且還要維持起碼的利潤,這本贈書的成本一定要低於20元,否則就是做白工或造成虧損。 這時決策者必須面臨一個問題,這本促銷用的書究竟是要自已去出版(生產)或是採購既有的產品(如同委外生產)。 大多數人的直覺是,錢能夠自己賺的話,何必讓別人賺走,因而多會傾向自已來出書當贈品。但問題就來了,自己出書的成本會比較低嗎? 如果是以銷售為目的的出書,除了基本的成本外,還必須考量到市場,也就是賣得掉或賣不掉?這又涉及到最適生產數量的規模經濟問題;如果只是以當贈品為目的而出的書,更要精打細算是否划得來。 出一本書的成本,簡略來說,除了製版、印刷、裝訂費用,還包括了前端的稿費(版權費)、人力費用(編輯等),後端的行銷、廣告,以及運送、倉儲與經銷等物流費用,這些都是成本,卻經常被忽略掉。用一般的行情來看,若是把所有的費用、支出都算入,單位成本恐怕不下數十元、甚至上百元(當然還要看這本書的厚薄、用紙等)。 其中,若是利用既有人力的剩餘產能來參與,還會涉及到同樣產能能否做出其他更有效益的運用等機會成本問題,或是與委外(採購)付出費用比較何者成本較高的差異成本問題……。這些成本更不容易看到或判別,卻是做決策時不可或缺的考量項目。.. 另外,談到成本,「沈沒成本(sunk cost)」是很多企業在做決策時最容易犯到的毛病。 所謂沈沒成本,指的是已經發生且不可能由現在或未來決策而改變的成本。舉例來說,企業要決定是否興建新廠時,舊有不符效益的設備投資就不能納入考量,因為這筆錢早就掉入水中,無關於投資新廠的成本;若是只因為覺得可惜而一併列入建新廠的財務考量,就會造成誤判,做出錯誤的決策。 這也像談戀愛一樣,當雙方因故決定是否分手、乃至尋求新一段戀情時,千萬不要把過去已投入的感情也納入考量,感到依依不捨或覺得可惜,因為過去已投注的感情並不會因新的決定而改變或增減,把這納入分手時的決策考量時無濟於事,只會使結局藕斷絲連,無助雙方未來的幸福。 成本,看似容易理解,真正運用時卻不簡單。 生活也是種種的成本。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