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駁斥學者惑眾~日本證明ECFA的錯誤
2010/10/16 09:37:30瀏覽306|回應0|推薦2

似是而非的言論真的很容易蠱惑人心顛倒是非,一定要加以駁斥!

日本證明ECFA的錯誤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27/today-o8.htm

上面的文章指出,中國與日本的釣魚台爭議,最後在中國的經濟制裁下,日本不得已屈服了,而藉此說明與中國經濟往來十分危險,簽訂ECFA是錯誤的。

+++++++++++++++++++++++++++++++++++++++++++++++

文中指出:經濟武器或經濟制裁的可能性是經濟關係建立的必然後果。沒有經濟關係,就沒有經濟武器、也沒有經濟制裁。

乍看之下似乎沒問題,這句話應該是對的吧?錯!
光是這句話就顛來倒去,沒有邏輯觀念了。照樣照句一下:駕駛違規或駕駛肇事的可能性是駕駛執照考取的必然後果。沒有駕駛執照,就沒有駕駛違規、也沒有駕駛肇事。這句話就明顯錯了吧!
沒有駕駛執照也可能開車,違規、肇事的比例還更高。沒簽ECFA之前,或者說兩岸關係沒有正常化之前,兩岸的經濟活動早就開始了。那時大陸要整台商很容易,要管要罰要關台灣政府都幫不了。要修理台灣也很容易,政治干預一下就好。想想簽ECFA之後多少國家要和台灣建立經貿關係,之前為什麼都沒有?為什麼民進黨政府連新加坡的FTA都簽不了?還有一種方式是,你外銷的產品,我可以用低價把你堵死,搞到你倒為止!沒有經濟關係照樣可以用經濟修理你!

用「必然後果」這種肯定語氣的結尾來誤導人,再把「可能性」偷偷放在中間避責,這就是玩弄文字蠱惑人心的手法!

++++++++++++++++++++++++++++++++++++++++++++++

馬政府說兩岸經濟是互賴,是很大的謊言。經濟互賴有別於經濟交易;經濟交易的雙方不一定產生經濟互賴。經濟互賴只存在於經濟規模相當的國家;因為規模相當所以制裁起來兩敗俱傷、因而經濟制裁較少發生。

經濟互賴只存在於經濟規模相當的國家?錯!
只要在經濟上有依存或互利的關係,就會發生經濟互賴。而後面那句話正是證明了這點,經濟規模不相當的情形下,也許傷敵一百自損三十或者五十,也不代表不會痛,也不能說就沒有經濟互賴。
兩岸經濟牽連已深,經濟互賴早就已經發生了。若說沒有經濟互賴,漳州電廠停工、富士康撤資試看看!ECFA能讓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且關係更密切,經濟互賴的程度也會提升。

這是給馬政府扣大帽子的手法。指摘別人說謊必須證明是故意用假話騙人的行為,即使真能明確證明兩岸經濟不是互賴,也只能說是馬政府認知錯誤而已。

+++++++++++++++++++++++++++++++++++++++++++++++

中共是勇於操作經濟政策以達政治目的之政府;而且因為中國是獨裁體制,黨、政、商默契奇佳、運用起來得心應手。

在國與國的糾紛中,採取經濟制裁是常見而且後遺症較少的解決辦法,不必是獨裁體制才能運用,反而美國、歐洲等民主國家更常用來解決政治或經濟的問題。當實施經濟制裁時,本國也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但以國家整體利益為優先的考量下,民主國家的政府也同樣有權力可以行使經濟制裁。

這次是給中共扣大帽子了。

+++++++++++++++++++++++++++++++++++++++++++++++

ECFA加深台灣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疏遠台灣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等於授予中國更多控制台灣的經濟武器,使中國更容易達到政治上控制台灣的目的。

ECFA加深的是兩岸的經濟關係,而事實已經證明,當台灣與中國經濟的關係更密切時,台灣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也迅速加溫。其他國家看重的主要還是大陸市場,希望藉由與台灣合作增加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
在後ECFA時代,將在兩岸與許多第三國之間,形成綿密交錯的經貿關係;而由於經濟因素,各國不能再漠視台灣的影響力,也將使得中國更不容易在政治或經濟上控制(應該說干擾)台灣。試想,當中國因政治上的理由而以經濟手段對台灣施壓時,受牽連的各國還能覺得事不關己嗎?

這叫以偏概全。以部分的事實作依據,引申出不正確的推論,而得到錯誤的結論。

+++++++++++++++++++++++++++++++++++++++++++++++

其實一個成語就可以反駁那篇文章:因噎廢食

害怕經濟制裁,就不跟人家來往,蔡英文還說這不是鎖國?當兩國發生衝突,即使不用經濟制裁的手段,還可以用外交孤立、政治干預,或者軍事威嚇、封鎖,甚至武力攻擊等方式。兩國關係正常化之後,發生紛爭時便能以正常的管道與方法來解決,並避免爭端擴大。
當兩岸互不往來時,中國人民大多支持武力解放台灣;兩岸經貿密切發展後,生意往來、雙向投資、觀光熱絡,銀行互設分行,甚至民間往來、購屋置產、結婚生子,到時誰想再提武力解放台灣?


該文作者頂著學者的光環,卻違背專業與良知,扭曲事理以誤導大眾,淪為政治的工具,居然不覺羞愧?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silvch&aid=450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