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供養與布施
2021/04/13 20:05:01瀏覽486|回應0|推薦0

供養與布施

2021413

 

 

    在佛教的修行當中,從剛入門的佛弟子一直到成佛,六度波羅蜜是一定要修行的功課。在這「六度波羅蜜」當中,第一個就是「布施波羅蜜」。我們一般人所了解的是三種布施:第一種叫做「財施」,也就是用財物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讓他們能夠度過眼前的難關。第二種布施叫做「法施」,也就是用經典法義來教導眾生,讓他們能夠轉迷開悟,脫離生死苦海,最後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成佛。第三種布施就是「無畏施」,簡單來說,就是不顧自己生命的危險,而去拯救其他眾生的生命。捨身命為眾生,我們的肉身全部都可布施,當我們所作所為不是為我個人,完全饒益眾生時,那就是全部的布施。這三種布施,不僅是佛弟子必須修行的功課,同時我個人認為「布施波羅蜜」也是通於其他宗教的修行。布施是來自於愛與仁慈,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沒有分別性的,不會因為受布施者的性別、種族、階級、黨派、身份地位、富貴貧賤等等,而有所差異;布施之後,也無布施可言。正如《金剛經》上面所說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行布施,無見布施者、無被施者、也沒有布施之物,此之謂「三輪體空」!心不執著、不分別,因為執著了、分別了,心就會生出了妄想,如此一來,德行就不圓滿,成佛也就遙遙無期。

    佛弟子們行布施,單純只是出於愛與仁慈,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分別心,這是佛弟子對於布施最基本的認知與態度。有情眾生具備了善根福德因緣,欲入佛門,實乃美事一樁,值得歡喜讚嘆!那麼現在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我觀察甚至親身體會的經驗是:雖然我佛慈悲,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無奈現在眾生心曲,利益為本,將寺院或是共修團體,以現代企業經營的方式來辦道,將眾生依學歷、財力、或是權勢階級化、看似有教無類,其實是起了大分別心,斷佛種性,致使貧窮低賤的眾生與佛無緣。眾生肯發心修行,法師們就應該不論貧富來者不拒,絕無二心。怎可斬斷眾生的慧根慧命,導致眾生憤而「謗佛」,孰令為之,孰令致之?

    我偶而會到附近一所極富盛名的寺院感恩禮佛,而且也會順便吃吃素齋,飯後隨意參訪散步,過幾個小時的清靜生活。我雖非佛門弟子,但是佛經是我日常念誦的經典,我也閱讀基督宗教的聖經,我想這對普通人的靈性生命的培養,是有莫大幫助的。以往到該寺院吃素齋,並不收一分錢,完全由個人隨喜奉獻;如今卻是在餐廳進門處,就有工作人員(志工或義工)告訴你,一個人一餐要付若干元,可以儘量吃到飽!另外還特別開有包廂,每桌定價不等,菜色則隨定價高低而有所分別,寺方都可以遵照預備。我不懂,佛寺本是十方信眾,發心所建,有信眾方有佛寺,一餐之需,還需按照定價收費,才能有一頓齋飯可吃,這與世俗買賣又有甚麼差別呢?甚至於還開闢了類似「美食廣場」或「美食街」之類的玩藝兒,招商進駐,價格也不比外頭便宜。這是莊嚴肅穆的寺院?還是紅塵滾滾的百貨商場?佛菩薩成了老闆,僧眾和志工或義工成了店員? 闢建叢林寺院,不是為了修道、辦道、與傳道、接引有緣眾生參訪,皆令十方信眾三餐溫飽、隨喜功德、安隱自在、並且充滿法喜嗎?與世俗的商業活動不同,宗教團體絕對是不能夠講求「使用者付費」或「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因為宗教的基礎是愛與仁慈,而且不能有分別心!一旦有了有分別心,就會造作妄想執著,甚至於拉幫結派,相互攻訐,斷了眾生的慧根慧命,那個罪過是很大的!

    佛教中有所謂之「貪嗔癡」三毒,我之觀察所得,實在是以「貪」為根本:貪圖世間一切財富、權力、聲望、地位等等,因為「貪」,才容易造作種種惡業,因緣成熟,果報現前。慳貪之人又是甚麼樣子呢?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釋迦牟尼佛向曼殊室利法王子說:「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出家人接受信眾的供養,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乃是為了維持這一個色身的生命,也是修道辦道和傳道之所必需,超過必需之物而留藏己身,以為己用,即是有所貪著,對於眾生的供養即是起了偷盜覬覦之心。由於「慳貪之人」缺少對眾生之愛與仁慈,如此罪業深重,是以佛教中之五根本戒,將「不偷盜」列入其中;亦將「布施波羅蜜」列為六度波羅蜜之首,對治慳貪,實在是為了恢復人心中本有之愛與仁慈!

    環顧當今華人佛教世界,講經說法的法師不少,信眾也有很多,可見佛教在華人世界當中,有著顯赫的地位。在許多講經說法的法師當中,我最佩服的是淨空老和尚。他每天不斷地在電視上或者講經開示,或者回復佛子們在修學佛法當中,所產生的種種疑問。他曾經說過,他一輩子學佛就是不攀緣也不化緣,因緣成熟就來,因緣不足就到別的地方去講經。他的說法總是要求從中國文化的啟蒙教材開始那就是先從《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佛說十善業道經》的教學,要學佛,就要先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先能夠好好做一個人,這才是學佛的基礎。淨空老和尚曾經先後追隨當代大哲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及佛學家李炳南居士,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與傳統中華文化目前,淨空法師專弘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專弘極樂世界和「念佛成佛、帶業往生」的淨土法門。他更贊助各種佛經、佛像的印刷和發行。據說至今已印購了六千五百套以上的《大藏經》贈送給世界上的宗教團體、全球高等學府、及各國的國家圖書館。

    他也曾經說過,講經說法超過一甲子,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想要去興建龐大的寺廟,以招攬徒眾;他只是鼓勵有心學佛的弟子們興建念佛堂,完全依照淨宗每日課誦讀本的規範集體共修,不炫耀不招搖,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雖然他的弟子很多,但是並沒有形成所謂的山頭派系。十方信眾所供養的金錢財物,他只是用來維持念佛堂基本的開銷,如果還有剩餘,就大量地印製佛經,完全免費贈送給全世界的各個宗教團體和學校圖書館;甚至單獨個人,為了讀誦佛典,深入思惟法義,也都可以全部免費贈送,而且讀者也不需要自負郵寄費用。他講經說法的錄音帶和錄影帶,或者由弟子們的聽講筆記所完成的文字書稿,在出版之後,除了使用信眾供養的金錢支付出版費用之外,他連一毛錢的稿費都不收,連版稅也不要,而且聲明歡迎大眾無限量地翻印,廣為流通。他只希望透過現代科技的影響,能夠將佛法傳揚到全世界有需要的地方去。

    為什麼他不收稿費跟版稅呢?因為十方信眾所供養的財物金錢,其目的除了供養出家師父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其他的都是多餘的。如果要累積財產的話,我相信他會成為一個非常非常有錢的出家和尚。可是深入了解佛法的人也都應該明白,金錢財物房屋土地田產寺廟,這些全都是虛幻不實的。就算生前擁有無比的財富,死後也帶不走。最重要的是信眾的供養,乃是希望透過老和尚的聲望,能夠為佛教以及佛法的傳揚作出更大的貢獻。他怎麼能將信眾的供養據為己有,這豈不是違反了佛陀基本的戒律嗎?他經常風塵僕僕的往來於澳洲、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等華人聚集的地方,宣揚佛法,勸人皈依,老實念佛,往生淨土!他不積攢金錢財物,許多人說他傻,他真的是傻嗎?讓我們試著想一想,你就算是成了全球首富,那又如何?到時候,兩眼一閉,一口氣上不來,有再多的財產,也都成了別人家的了。曹雪芹先生的《紅樓夢》中,有一首〈好了歌〉,其中有一句是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生前拼死奮鬥,死後不過黃土一坏,於自身有何益處?未死者,因為爭奪遺產,鬧得家庭失和,家人關係決裂,甚至家破人亡,這樣的例子還算少嗎

    我經常在電視上看老和尚講經說法,或者閱讀他已經出版的文字書籍,我不能代替他發言,我最多只能算是一個沒有入門的私淑弟子而已,但是他卻是在當今佛教界我最為景仰尊敬的一位法師他也是一位真正懂得布施與供養的法師!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luo&aid=160914511